双越前端面试100题

2022/4/9

# 双越前端面试 100 题

记录几个有意思的算法题

  1. 数组是连续空间,要慎用 splice、unshift 等 API,时间复杂度是 O(n)起步

# 浮动 0 到数组的一侧

// 双指针法,j指向第一个0,原地交换,实际上是把非0的值移到左侧
function floatNum(arr) {
  const length = arr?.length;
  if (length <= 1) return arr;

  let i = 0,
    j = -1;

  while (i < length) {
    if (arr[i] === 0) {
      // 先找到第一个0
      if (j < 0) {
        j = i;
      }
    }
    if (arr[i] !== 0 && j >= 0) {
      // 交换0到数组右侧,非0的到左侧
      const temp = arr[i];
      arr[i] = arr[j];
      arr[j] = temp;
      // 交换之后,j要往右移动一位
      j++;
    }
    i++;
  }
  return arr;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 求相同连续字符串的最大长度

  • 双指针法,时间复杂度 O(n)
function maxLen(str) {
  const res = { str: "", length: 0 };
  const length = str?.length;
  if (length <= 1) return { str, length };

  let i = 0,
    j = 0,
    tempLen = 0;
  while (j < length) {
    if (str[i] === str[j]) {
      tempLen++;
    }
    if (str[i] !== str[j] || j === length - 1) {
      if (tempLen > res.length) {
        res.length = tempLen;
        res.str = str[i];
      }
      tempLen = 0;
      if (j < length - 1) {
        i = j;
        j--; // j在这次循环之后会++,所以要先--,然后i才和j相等。
      }
    }
    j++;
  }
  return re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 双循环,跳步,使时间复杂度降到 O(n)
function maxLen(str) {
  const res = { str: "", length: 0 };
  const length = str?.length;
  if (length <= 1) return { str, length };

  let maxLength = 0;
  for (let i = 0; i < length; i++) {
    maxLength = 0;
    for (let j = i; j < length; j++) {
      if (str[i] === str[j]) {
        maxLength++;
      }
      // 如果不相等或者已经匹配到最后
      if (str[i] !== str[j] || j === length - 1) {
        if (maxLength > res.length) {
          res.length = maxLength;
          res.str = str[i];
        }
        if (i < length - 1) {
          i = j - 1; // 跳步
        }
        break;
      }
    }
  }
  return re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 反转链表

// 迭代
var reverseList = function (head) {
  if (head === null || head.next === null) {
    return head;
  }
  let prev = null,
    cur = head;
  while (cur !== null) {
    const next = cur.next;
    cur.next = prev;
    prev = cur;
    cur = next;
  }
  return prev;
};

// 递归
var reverseList = function (head) {
  // 递归终止条件
  if (head == null || head.next == null) return head;
  // 递
  const newHead = reverseList(head.next);
  // 归:这时候右边已经反转的node和左边未反转的node相邻的两个节点是互相指向对方的状态,此时的head指向递归调用栈这一层的node
  head.next.next = head;
  head.next = null;
  return newHea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 删除链表中所有给定的某个值

给定单向链表的头指针和一个要删除的节点的值,定义一个函数删除该节点。返回删除后的链表的头节点。

  • 递归
var deleteNode = function (head, val) {
  if (!head) return head;
  head.next = deleteNode(head.next, val);
  return head.val === val ? head.next : head;
};
1
2
3
4
5

# 删除链表倒数第 N 个节点

  • 假设 N <= 链表长度。通过快慢指针,快指针先走 n+1 步,使快慢指针之间有 N 个节点,然后两个指针一起右移直到快指针指向 null,这时慢指针的下一个节点就是要删除的节点,让 slow.next=slow.next.next 即可,中间要注意删除 head 节点的情况。
var removeNthFromEnd = function (head, n) {
  let slow = head,
    fast = head;
  // 先让 fast 往后移 n 位
  while (n--) {
    fast = fast.next;
  }
  // 如果 n 和 链表中总结点个数相同,即要删除的是链表头结点时,fast 经过上一步已经到外面了
  if (!fast) {
    return head.next;
  }
  // 然后 快慢指针 一起往后遍历,当 fast 是链表最后一个结点时,此时 slow 下一个就是要删除的结点
  while (fast.next) {
    slow = slow.next;
    fast = fast.next;
  }
  slow.next = slow.next.next;
  return hea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寻找链表中点

  • 通过快慢指针寻找链表中点:快指针每次移动 2 步,慢指针每次移动 1 步
function findCenter(head) {
  let slower = head,
    faster = head;
  while (faster && faster.next != null) {
    slower = slower.next;
    faster = faster.next.next;
  }
  // 如果 faster 不等于 null,说明是奇数个,slower 再移动一格
  if (faster != null) {
    slower = slower.next;
  }
  return slower;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前序遍历判断回文链表

  1. 利用链表的后序遍历,使用函数调用栈作为后序遍历栈,来判断是否回文
var isPalindrome = function (head) {
  let left = head;
  function traverse(right) {
    if (right == null) return true;
    // 这里会递归到最后一个node,然后一层一层往前
    let res = traverse(right.next);
    // 记录左右指针是否相等,初始值是tailNode.next===null,也就是true
    res = res && right.val === left.val;
    // 左边的指针每次要右移一个
    left = left.next;
    return res;
  }
  return traverse(hea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通过 快、慢指针找链表中点,然后反转链表,比较两个链表两侧是否相等,来判断是否是回文链表
var isPalindrome = function (head) {
  // 反转 slower 链表
  let right = reverse(findCenter(head));
  let left = head;
  // 开始比较
  while (right != null) {
    if (left.val !== right.val) {
      return false;
    }
    left = left.next;
    right = right.next;
  }
  return true;
};
function findCenter(head) {
  let slower = head,
    faster = head;
  while (faster && faster.next != null) {
    slower = slower.next;
    faster = faster.next.next;
  }
  // 如果 faster 不等于 null,说明是奇数个,slower 再移动一格
  if (faster != null) {
    slower = slower.next;
  }
  return slower;
}
function reverse(head) {
  let prev = null,
    cur = head,
    nxt = head;
  while (cur != null) {
    nxt = cur.next;
    cur.next = prev;
    prev = cur;
    cur = nxt;
  }
  return prev;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 合并 2 个升序链表

// 迭代1
function merge(l1, l2) {
  if (l1 == null && l2 == null) return null;
  if (l1 != null && l2 == null) return l1;
  if (l1 == null && l2 != null) return l2;
  let newHead = null,
    head = null;
  while (l1 != null && l2 != null) {
    if (l1.val < l2.val) {
      if (!head) {
        newHead = l1;
        head = l1;
      } else {
        newHead.next = l1;
        newHead = newHead.next;
      }
      l1 = l1.next;
    } else {
      if (!head) {
        newHead = l2;
        head = l2;
      } else {
        newHead.next = l2;
        newHead = newHead.next;
      }
      l2 = l2.next;
    }
  }
  newHead.next = l1 ? l1 : l2;
  return head;
}

// 迭代2
function merge(l1, l2) {
  if (l1 == null && l2 == null) return null;
  if (l1 != null && l2 == null) return l1;
  if (l1 == null && l2 != null) return l2;
  // 自定义头结点,最后只需返回自定义头结点的next即可
  const prehead = new ListNode(-1);
  let prev = prehead; // 记录已排序的链表的尾指针,方便指向下一个排序节点

  while (l1 != null && l2 != null) {
    if (l1.val <= l2.val) {
      prev.next = l1;
      l1 = l1.next;
    } else {
      prev.next = l2;
      l2 = l2.next;
    }
    prev = prev.next; // 更新prev,指向最新的尾部node
  }
  prev.next = l1 === null ? l2 : l1; // 最后把剩余的有序链表直接合并进来
  return prehead.next; // 返回自定义头结点的next
}

// 递归
var mergeTwoLists = function (l1, l2) {
  if (l1 === null) return l2;
  if (l2 === null) return l1;
  if (l1.val < l2.val) {
    l1.next = mergeTwoLists(l1.next, l2);
    return l1;
  } else {
    l2.next = mergeTwoLists(l1, l2.next);
    return l2;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 合并 K 个升序链表

  • 递归或循环的方式两两合并即可
var mergeKLists = function (lists) {
  if (lists.length === 0) return null;
  return mergeArr(lists);
};
function mergeArr(lists) {
  if (lists.length <= 1) return lists[0];
  let index = Math.floor(lists.length / 2);
  const left = mergeArr(lists.slice(0, index));
  const right = mergeArr(lists.slice(index));
  return merge(left, right);
}
function merge(l1, l2) {
  if (l1 == null && l2 == null) return null;
  if (l1 != null && l2 == null) return l1;
  if (l1 == null && l2 != null) return l2;
  let newHead = null,
    head = null;
  while (l1 != null && l2 != null) {
    if (l1.val < l2.val) {
      if (!head) {
        newHead = l1;
        head = l1;
      } else {
        newHead.next = l1;
        newHead = newHead.next;
      }
      l1 = l1.next;
    } else {
      if (!head) {
        newHead = l2;
        head = l2;
      } else {
        newHead.next = l2;
        newHead = newHead.next;
      }
      l2 = l2.next;
    }
  }
  newHead.next = l1 ? l1 : l2;
  return hea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 K 个一组翻转链表

var reverseKGroup = function (head, k) {
  let a = head,
    b = head;
  for (let i = 0; i < k; i++) {
    if (b == null) return head;
    b = b.next;
  }
  // 每次翻转a到b这一段
  const newHead = reverse(a, b);
  // 递归,a指向下一段新的head节点
  a.next = reverseKGroup(b, k);
  return newHead;
};
// 翻转a->b
function reverse(a, b) {
  let prev = null,
    cur = a,
    nxt = a;
  while (cur != b) {
    nxt = cur.next;
    cur.next = prev;
    prev = cur;
    cur = nxt;
  }
  return prev;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 环形链表

  • 快慢指针判断链表有没有环,有环的话两个指针肯定会相遇(套圈),无环的话会退出。
var hasCycle = function (head) {
  if (head == null || head.next == null) return false;
  let slower = head,
    faster = head;
  while (faster != null && faster.next != null) {
    slower = slower.next;
    faster = faster.next.next;
    if (slower === faster)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排序链表

  • TODO
var sortList = function (head) {
  if (head == null) return null;
  let newHead = head;
  return mergeSort(head);
};
function mergeSort(head) {
  if (head.next != null) {
    let slower = getCenter(head);
    let nxt = slower.next;
    slower.next = null;
    console.log(head, slower, nxt);
    const left = mergeSort(head);
    const right = mergeSort(nxt);
    head = merge(left, right);
  }
  return head;
}
function merge(left, right) {
  let newHead = null,
    head = null;
  while (left != null && right != null) {
    if (left.val < right.val) {
      if (!head) {
        newHead = left;
        head = left;
      } else {
        newHead.next = left;
        newHead = newHead.next;
      }
      left = left.next;
    } else {
      if (!head) {
        newHead = right;
        head = right;
      } else {
        newHead.next = right;
        newHead = newHead.next;
      }
      right = right.next;
    }
  }
  newHead.next = left ? left : right;
  return head;
}
function getCenter(head) {
  let slower = head,
    faster = head.next;
  while (faster != null && faster.next != null) {
    slower = slower.next;
    faster = faster.next.next;
  }
  return slower;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 相交链表

  • TODO
var getIntersectionNode = function (headA, headB) {
  let lastHeadA = null;
  let lastHeadB = null;
  let originHeadA = headA;
  let originHeadB = headB;
  if (!headA || !headB) {
    return null;
  }
  while (true) {
    if (headB == headA) {
      return headB;
    }
    if (headA && headA.next == null) {
      lastHeadA = headA;
      headA = originHeadB;
    } else {
      headA = headA.next;
    }
    if (headB && headB.next == null) {
      lastHeadB = headB;
      headB = originHeadA;
    } else {
      headB = headB.next;
    }
    if (lastHeadA && lastHeadB && lastHeadA != lastHeadB) {
      return null;
    }
  }
  return null;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寻找 2 个升序数组的中位数

  • 暴力求解,先合并再计算中位数
  • 双指针,都从头开始比较,谁小就向右移动谁的指针,直到第(m+n)/2 次
  • 二分查找
  • 类似求第 K 小的值的算法
// 二分 O(log(min(m,n)))
var findMedianSortedArrays = function (nums1, nums2) {
  // nums1长度比nums2小
  if (nums1.length > nums2.length) {
    [nums1, nums2] = [nums2, nums1];
  }

  let m = nums1.length;
  let n = nums2.length;
  // 在0~m中查找
  let left = 0;
  let right = m;

  // median1:前一部分的最大值
  // median2:后一部分的最小值
  let median1 = 0;
  let median2 = 0;

  while (left <= right) {
    // 前一部分包含 nums1[0 .. i-1] 和 nums2[0 .. j-1]
    // 后一部分包含 nums1[i .. m-1] 和 nums2[j .. n-1]
    const i = left + Math.floor((right - left) / 2);
    const j = Math.floor((m + n + 1) / 2) - i;

    const maxLeft1 = i === 0 ? -Infinity : nums1[i - 1];
    const minRight1 = i === m ? Infinity : nums1[i];

    const maxLeft2 = j === 0 ? -Infinity : nums2[j - 1];
    const minRight2 = j === n ? Infinity : nums2[j];

    if (maxLeft1 <= minRight2) {
      median1 = Math.max(maxLeft1, maxLeft2);
      median2 = Math.min(minRight1, minRight2);
      left = i + 1;
    } else {
      right = i - 1;
    }
  }
  return (m + n) % 2 == 0 ? (median1 + median2) / 2 : median1;
};

// 双指针 O(m+n)
var findMedianSortedArrays = function (nums1, nums2) {
  let n1 = nums1.length;
  let n2 = nums2.length;

  // 两个数组总长度
  let len = n1 + n2;

  // 保存当前移动的指针的值(在nums1或nums2移动),和上一个值
  let preValue = -1;
  let curValue = -1;

  //  两个指针分别在nums1和nums2上移动
  let point1 = 0;
  let point2 = 0;

  // 需要遍历len/2次,当len是奇数时,最后取curValue的值,是偶数时,最后取(preValue + curValue)/2的值
  for (let i = 0; i <= Math.floor(len / 2); i++) {
    preValue = curValue;
    // 需要在nums1上移动point1指针
    if (point1 < n1 && (point2 >= n2 || nums1[point1] < nums2[point2])) {
      curValue = nums1[point1];
      point1++;
    } else {
      curValue = nums2[point2];
      point2++;
    }
  }

  return len % 2 === 0 ? (preValue + curValue) / 2 : curValue;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 K 个一组翻转链表


1

# K 个一组翻转链表

给定两个字符串 str1 和 str2,如果字符串 str1 中的字符,经过排列组合后的字符串中,只要有一个字符串是 str2 的子串,则认为 str1 是 str2 的关联子串。

若 str1 是 str2 的关联子串,请返回子串在 str2 的起始位置;若 str2 中有多个 str1 的组合子串,请返回最小的起始位置。若不是关联子串,则返回-1。

如果 str1 是 str2 的关联子串,则返回子串在 str2 中的起始位置。如果 str1 不是 str2 的关联子串,则返回-1。

function findSubstring(s1, s2) {
  const l1 = s1.length;
  const l2 = s2.length;
  let result = -1;
  const target = s1.split("").sort().join("");
  for (let i = 0; i < l2 - l1; i++) {
    const s = s2.substring(i, i + l1);
    const t = s.split("").sort().join("");
    if (target === t) {
      result = i;
      break;
    }
  }
  console.log(result);
}

const testList = [
  { str1: "abc", str2: "efghicabiii" },
  { str1: "abc", str2: "efghicaibii" },
];
testList.forEach((v) => {
  const { str1, str2 } = v;
  findSubstring(str1, str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深度优先遍历 DOM 节点

  • el.childNodes:获取全部节点,包括 element 节点、注释节点、文本节点等等,返回的是:NodeList[]
  • el.children:只获取 element 节点,不获取注释节点、文本节点,返回的是:HTMLCollection[]
// 递归
function dfs1(root) {
  visitNode(root);
  const childNodes = root.childNodes; // childNodes与children不同!
  if (childNodes.length) {
    childNodes.forEach((child) => {
      dfs1(child); // 递归
    });
  }
}
// 不用递归,用栈
function dfs2(root) {
  const stack = [];
  // 根节点入栈
  stack.push(root);
  while (stack.length) {
    const curNode = stack.pop();
    if (!curNode) break;
    visitNode(curNode);

    // 子节点压栈
    const childNodes = curNode.childNodes;
    if (childNodes.length) {
      // reverse反顺序压栈
      Array.from(childNodes)
        .reverse()
        .forEach((child) => stack.push(child));
    }
  }
}
function visitNode(node) {
  if (node instanceof Comment) {
    // 注释节点
    console.log("Comment node ---", node.textContent);
  }
  if (node instanceof Text) {
    // 文本节点
    const t = node.textContent?.trim();
    if (t) {
      console.log("Text node ---", t);
    }
  }
  if (node instanceof HTMLElement) {
    // element节点
    console.log("HTMLElement node ---", `<${node.tagName.toLowerCase()}>`);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 广度优先遍历 DOM 节点

function bfs(root) {
  const queue = [];
  // 根节点入队
  queue.unshift(root);
  while (queue.length) {
    const curNode = queue.pop();
    visitNode(curNode); // 工具函数,判断节点类型然后做需要的处理
    // 子节点入队
    const childNodes = curNode.childNodes;
    if (childNodes.length) {
      childNodes.forEach((child) => queue.unshift(child));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手写柯里函数

function curry(fn) {
  const fnArgsLength = fn.length;
  let args = [];

  function calc(...newArgs) {
    args = [...args, ...newArgs];
    if (args.length < fnArgsLength) {
      return calc;
    } else {
      return fn.apply(this, args.slice(0, fnArgsLength));
    }
  }

  return calc;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手写 call 函数

function customCall(ctx, ...args) {
  if (ctx == null) {
    ctx = globalThis;
  }
  // 值类型返回一个包装类
  if (typeof ctx !== "object") {
    ctx = new Object(ctx);
  }
  // 防止属性名覆盖
  const fnKey = Symbol();
  // this就是当前的函数
  ctx[fnKey] = this;
  const res = ctx[fnKey](...args);
  // 清理掉fn,防止污染
  delete ctx[fnKey];
  return re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手写 apply 函数

function customApply(ctx, args) {
  if (ctx == null) {
    ctx = globalThis;
  }
  // 值类型返回一个包装类
  if (typeof ctx !== "object") {
    ctx = new Object(ctx);
  }
  const fnKey = Symbol();
  ctx[fnKey] = this;
  const res = ctx[fnKey](...args);
  delete ctx[fnKey];
  return re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手写 EventBus 函数

/*
	this.events:存放各种类型对应的全部事件函数,格式:{key1:[{fn:fn1, isOnce: false},{fn:fn2, isOnce: true}],key2:[],...}
*/
class EventBus {
  constructor() {
    this.events = {};
  }
  on(type, fn, isOnce = false) {
    const events = this.events;
    if (events[type] == null) {
      events[type] = [];
    }
    events[type].push({ fn, isOnce });
  }
  once(type, fn) {
    this.on(type, fn, true);
  }
  off(type, fn) {
    if (!fn) {
      this.events = [type];
    } else {
      const fnList = this.events[type];
      if (fnList) {
        this.events[type] = fnList.filter((item) => item.fn !== fn);
      }
    }
  }
  emit(type, ...args) {
    const fnList = this.events[type];
    if (!fnList) return;
    // 注意,使用filter,实现遍历执行并且把once的执行后移除
    this.events[type] = fnList.filter((item) => {
      const { fn, isOnce } = item;

      fn(...args);

      return isOnce ? false : true;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 手写 LRU 缓存函数

使用 Map 实现,Map 中的存储是有序的,且取值赋值速度都比数组链表栈等快的多,Map 也有 size 属性。

class LRUCache {
  length = undefined;
  data = new Map();
  constructor(length) {
    if (!length) throw new Error("Invalid length!");
    this.length = length;
  }
  set(key, value) {
    const data = this.data;
    if (data.has(key)) data.delete(key);
    data.set(key, value);
    if (data.size > this.length) {
      const deleteKey = data.keys().next().value;
      data.delete(deleteKey);
    }
  }
  get(key) {
    const data = this.data;
    if (!data.has(key)) return null;
    const val = data.get(key);
    data.delete(key);
    data.set(key, val);
    return val;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扁平数组转成树

function convert2Tree(arr) {
  const idToTreeNode = new Map();
  let root = null;

  arr.forEach((item) => {
    const { id, name, parentId } = item;

    const treeNode = { id, name };
    idToTreeNode.set(id, treeNode);

    const parentNode = idToTreeNode.get(parentId);
    if (parentNode) {
      if (parentNode.children == null) parentNode.children = [];
      parentNode.children.push(treeNode);
    }

    if (parentId === 0) root = treeNode;
  });
  return root;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树转成扁平数组

function convert2Array(root) {
  const arr = [];
  // 用来存 子节点和父节点的映射关系
  const nodeToParent = new Map();

  // 广度优先用队列先进先出 unshift+pop
  const queue = [];
  queue.unshift(root);

  while (queue.length) {
    const curNode = queue.pop();
    if (curNode == null) break;

    const { id, name, children = [] } = curNode;

    const parentNode = nodeToParent.get(curNode);
    const parentId = parentNode?.id || 0;
    const item = { id, name, parentId };
    arr.push(item);

    children.forEach((node) => {
      nodeToParent.set(node, curNode);
      queue.unshift(node);
    });
  }

  return arr;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手写 LazyMan 函数,实现 sleep 功能

class LazyMan {
  constructor(name) {
    this.name = name;
    this.tasks = [];
    setTimeout(() => {
      this.next();
    }, 0);
  }

  next() {
    const task = this.tasks.shift();
    if (task) task();
  }

  sleep(delay) {
    this.tasks.push(() => {
      setTimeout(() => {
        this.next();
      }, delay * 1000);
    });
    return this;
  }

  eat(food) {
    this.tasks.push(() => {
      console.log(`eat ${food}`);
      this.next();
    });
    return this;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求数组某个范围上的最大值

  1. 遍历,记录最大值并返回
  2. 递归,一分为二,找每个区间上的最大值,最后返回最大的那个,实例:
function process(arr, l, r) {
  if (l === r) return arr[l]; // 只有一个数时直接返回
  let mid = l + ((r - l) >> 1); // 位运算比除法快
  let lMax = process(arr, l, mid);
  let rMax = process(arr, mid + 1, r);
  return Math.max(lMax, rMax);
}
function getMax(arr) {
  return process(arr, 0, arr.length - 1);
}
1
2
3
4
5
6
7
8
9
10

# 山月前端工程化

厘清几个概念

# Babel、SWC

  1. Babel 是广泛使用的 JavaScript 编译器,用于把 ES6+代码转换为 ES5 代码,使之可以兼容低端浏览器和 node 环境;
  2. swc 是使用 Rust 编写的高性能 TypeScript / JavaScript 转译器,类似于 Babel,有至少 10 倍以上的性能优势,也是用来将 ES6+ 转化为 ES5 ;
  3. swc 和 babel 命令可以相互替换,并且大部分的 babel 插件也已经实现。
  4. swc 与 babel 一样,将命令行工具、编译核心模块分化为两个包。
    • @swc/cli 类似于 @babel/cli;
    • @swc/core 类似于 @babel/core;

# core-js、polyfill

  1. core-js 是关于 ES 标准最出名的 polyfill 库,是实现 JavaScript 标准运行库之一,它提供了从 ES3 ~ ES7+ 以及还处在提案阶段的 JavaScript 的实现。
  2. polyfill 意指当浏览器不支持某一最新 API 时,它将帮你实现,中文叫做垫片。
  3. core-js 包含了所有 ES6+ 的 polyfill,并集成在 babel/swc 等编译工具之中。
  4. @babel/plugin-transform-runtime - 重利用 Babel helper 方法的 babel 插件,避免全局补丁污染
  5. @babel/polyfill - 等同于 core-js/stableregenerator-runtime/runtime已废弃
  6. @babel/preset-env - 按需编译和按需打补丁

# @babel/preset-env、@babel/polyfill

  1. 使用 @babel/preset-env(推荐) 或者 @babel/polyfill(废弃) 进行配置 core-js,以实现 polyfill。
rules: [
	{
		test: /\.js$/,
		use: {
			loader: "babel-loader",
			options: {
				presets: [
					// 使用数组
					[
						"@babel/preset-env",
						{
							// 数组的第二项为env选项 示例
							// 指定市场份额超过0.25%的浏览器(不推荐,会导致对IE6的支持)
							// targets:指定目标环境(String | Object | Array),不指定时会根据browserlist配置(.browserlistrc或package.json)去兼容目标环境
							targets:"> 0.25%, not dead",
							// 推荐写法:兼容所有浏览器最后两个版本
							targets:"last 2 versions"
							// 对象写法
							targets:{
									// 指定浏览器版本
									"chrome": "58",
									"ie":"11",
									"edge":"last 2 versions",
									"firefox":"> 5%",

									// 指定nodejs版本, current为当前运行的node版本
									"node":"current"
							},
							// spec : 启用更符合规范的转换,但速度会更慢,默认为 false
							// loose:是否启动松散模式(默认:false),
							// modules:将 ES Modules 转换为其他模块规范,adm | umd | systemjs | commonjs | cjs | false(默认)
							// debug:是否启用debug模式,默认 false
							// useBuiltIns:配置@babel/preset-env如何处理polyfills,有三个值:
							// 1. entry:根据配置的浏览器兼容,引入浏览器不兼容的 polyfill。需要在入口文件手动添加 import '@babel/polyfill',会自动根据 browserslist 替换成浏览器不兼容的所有 polyfill
							// 2. usage:会根据配置的浏览器兼容,以及你代码中用到的 API 来进行 polyfill,实现了按需添加,好处就是最终打包的文件会比较小
							// 3. false(默认):此时不对 polyfill 做操作。如果引入 @babel/polyfill,则无视配置的浏览器兼容,引入所有的 polyfill
							// corejs:指定corejs版本(默认:2.0),目前使用core-js@2或core-js@3版本,需要手动安装
						},
					],
				],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 @babel/preset-react、@babel/preset-typescript

官网 (opens new window)

# browserslist 的意义

  1. browserslist (opens new window)用特定的语句来查询浏览器列表,如 last 2 Chrome versions。package.json 中也有类似语句。
  2. 它是现代前端工程化不可或缺的工具,无论是处理 JS 的 babel,还是处理 CSS 的 postcss,凡是与垫片相关的,他们背后都有 browserslist 的身影。
    • babel,在 @babel/preset-env 中使用 core-js 作为垫片
    • postcss 使用 autoprefixer 作为垫片
  3. 前端打包体积与垫片的关系:
    • 由于低浏览器版本的存在,垫片是必不可少的
    • 垫片越少,则打包体积越小
    • 浏览器版本越新,则垫片越少
  4. 原理: browserslist 根据正则解析查询语句,对浏览器版本数据库 caniuse-lite 进行查询,返回所得的浏览器版本列表。
  5. 使用以下命令手动更新 caniuse-lite 数据库:npx browserslist@latest --update-db

# 浏览器中如何使用原生的 ESM

  1. Native Import: Import from URL--通过 script[type=module],可直接在浏览器中使用原生 ESM。这也使得前端不打包 (Bundless) 成为可能(Vite)。
<script type="module">
  import lodash from "https://cdn.skypack.dev/lodash";
</script>
1
2
3
  1. 由于前端跑在浏览器中,因此它也只能从 URL 中引入 Package
// 由于 http import 的引入,可以直接在浏览器控制台引入第三方package
lodash = await import("https://cdn.skypack.dev/lodash");

lodash.get({ a: 3 }, "a");
1
2
3
4
  1. ImportMap:在 ESM 中,可通过 importmap 使得裸导入可正常工作:
<script type="importmap">
  {
    "imports": {
      "lodash": "https://cdn.skypack.dev/lodash",
      "ms": "https://cdn.skypack.dev/ms"
    }
  }
</script>
1
2
3
4
5
6
7
8
  1. Import Assertion: 通过 script[type=module],不仅可引入 Javascript 资源,甚至可以引入 JSON/CSS,示例如下:
<script type="module">
  import data from "./data.json" assert { type: "json" };

  console.log(data);
</script>
1
2
3
4
5

# JavaScript 的模块化

为什么会有多种种模块化规范,JavaScript 官方迟迟没有给出解法,所以社区实现了很多不同的模块化规范,按照出现的时间前后有 CommonJS、AMD、CMD、UMD。最后才是 JavaScript 官方在 ES6 提出的 ES Module。众所周知,早期的 JavaScript 是没有模块的概念,引用第三方包时都是把变量直接绑定在全局环境下。以 axios 为例,以 script 标签引入 axios 时,实际是在 window 对象上绑定了一个 axios 属性。这种全局引入的方式会导致两个问题,变量污染和依赖混乱。所以需要使用“模块化”来对不同代码进行「隔离」。

  • 变量污染:所有脚本都在全局上下文中绑定变量,如果出现重名时,后面的变量就会覆盖前面的
  • 依赖混乱:当多个脚本有相互依赖时,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明朗

# ESModule 与 CommonJS 的导入导出的不同

  1. 在 ESM 中,导入导出有两种方式:

    • 具名导出/导入: Named Import/Export
    • 默认导出/导入: Default Import/Export
    • ES6 模块化不是对象,import 会在 JavaScript 引擎静态分析,在编译时就引入模块代码,而并非在代码运行时加载,因此也不适合异步加载。
  2. CommonJS 中,导入导出的方法只有一种:

    • module.exports = xxx;
    • 而所谓的 exports 仅仅是 module.exports 的引用而已: exports = module.exports;
    • 多个module.exports.xxx导出的值会合并成一个对象
    • module.exports导出的值为默认值,会忽略module.exports.xxx导出的值
    • CommonJS 一般用在服务端或者 Node 用来同步加载模块,它对于模块的依赖发生在代码运行阶段,不适合在浏览器端做异步加载。
  3. exports 的转化:cjs==>ESM:

    • 当 exports 转化时,既要转化为具名导出 export {},又要转化为默认导出 export default {}
  4. module.exports 的转化:cjs==>ESM:

    • 我们可以遍历其中的 key (通过 AST),将 key 转化为具名导出 Named Export,将 module.exports 转化为默认导出 Default Export
  5. ESModule 的优势:

    • 死代码检测和排除。我们可以用静态分析工具检测出哪些模块没有被调用过。未被调用到的模块代码永远不会被执行,也就成为了死代码。通过静态分析可以在打包时去掉这些未曾使用过的模块,以减小打包资源体积。
    • 模块变量类型检查。JavaScript 属于动态类型语言,不会在代码执行前检查类型错误。ES6 Module 的静态模块结构有助于确保模块之间传递的值或接口类型是正确的。
    • 编译器优化。在 CommonJS 等动态模块系统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本质上导入的都是一个对象,而 ES6 Module 支持直接导入变量,减少了引用层级,程序效率更高。
  6. 二者的差异:

      1. CommonJS 模块引用后是一个值的拷贝,简单来说就是把导出值复制一份,放到一块新的内存中,每次直接在新的内存中取值,所以对变量修改没有办法同步。
      1. ESModule 引用后是一个值的动态映射,指向同一块内存,并且这个映射是只读的。
      1. CommonJS 模块输出的是值的拷贝,一旦输出之后,无论模块内部怎么变化,都无法影响之前的引用。
      1. ESModule 是引擎会在遇到 import 后生成一个引用链接,在脚本真正执行时才会根据这个引用链接去模块里面取值,模块内部的原始值变了 import 加载的模块也会变。模块实际导出的是这块内存的地址,每当用到时根据地址找到对应的内存空间,这样就实现了所谓的“动态绑定”。
      1. CommonJS 运行时加载。
      1. ESModule 编译阶段引用。
      1. CommonJS 在引入时是加载整个模块,生成一个对象,然后再从这个生成的对象上读取方法和属性。
      1. ESModule 不是对象,而是通过 export 暴露出要输出的代码块,在 import 时使用静态命令的方法引用指定的输出代码块,并在 import 语句处执行这个要输出的代码,而不是直接加载整个模块。
  7. CommonJS To ESM 的构建工具: @rollup/plugin-commonjs,https://cdn.skypack.dev/,https://jspm.org/

# ESModule 导入导出

  1. 普通导入、导出:使用 export 导出可以写成一个对象合集,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变量,需要和 import 导入的变量名字一一对应;
  2. 默认导入、导出:使用export default语法可以实现默认导出,可以是一个函数、一个对象,或者仅一个常量。默认的意思是,使用 import 导入时可以使用任意名称;
  3. 混合导入、导出:默认导入导出不会影响普通导入导出,并且可以同时使用;
  4. 全部导入:使用'*'、'as'等关键字;实际可以理解为:默认导出的属性名就叫'default',只不过省略了。
  5. 重命名导入:可以避免命名冲突;
  6. 重定向导出:很有用;
export * from "./a.mjs"; // 第一种
export { propA, propB, propC } from "./a.mjs"; // 第二种
export { propA as renameA, propB as renameB, propC as renameC } from "./a.mjs"; //第三种
1
2
3
  1. 只运行模块:import './a.mjs',相当于直接运行这个文件里的代码。

# ESModule 循环引入

import 语句有提升的效果。

ES module 会根据 import 关系构建一棵依赖树,遍历到树的叶子模块后,然后根据依赖关系,反向找到父模块,将 export/import 指向同一地址。

和 CommonJS 一样,发生循环引用时并不会导致死循环,但两者的处理方式大有不同。

ES module 导出的是一个索引——内存地址,没有办法和 CommonJS 一样通过缓存处理。它依赖的是模块地图模块记录,模块地图在下面会解释,而模块记录是好比每个模块的“身份证”,记录着一些关键信息——这个模块导出值的的内存地址,加载状态,在其他模块导入时,会做一个“连接”——根据模块记录,把导入的变量指向同一块内存,这样就是实现了动态绑定。

在代码执行前,首先要进行预处理,这一步会根据 import 和 export 来构建模块地图(Module Map),它类似于一颗树,树中的每一个'节点'就是一个模块记录,这个记录上会标注导出变量的内存地址,将导入的变量和导出的变量连接,即把他们指向同一块内存地址。不过此时这些内存都是空的,也就是看到的'uninitialized'。

循环引用要解决的无非是两个问题,保证不进入死循环以及输出什么值。ES Module 处理循环使用一张模块间的依赖地图来解决死循环/循环引用问题,标记进入过的模块为'获取中 Fetching',所以循环引用时不会再次进入;使用模块记录,标注要去哪块内存中取值,将导入导出做链接,解决了要输出什么值。

# CommonJS 中 exports 和 module.exports 的区别

  1. 所谓的 exports 仅仅是 module.exports 的引用而已: exports = module.exports;,但是使用的时候还是有些区别;
  2. 当绑定一个属性时,两者相同
exports.propA = "A";
module.exports.propB = "B";
1
2
  1. 不能直接赋值给exports,也就是不能直接使用exports = {};这种语法
// 失败
exports = { propA: "A" };
// 成功
module.exports = { propB: "B" };
1
2
3
4
  1. 虽然两者指向同一块内存,但最后被导出的是 module.exports,所以不能直接赋值给 exports。同样的道理,只要最后直接给 module.exports 赋值了,之前绑定的属性都会被覆盖掉。
exports.propA = "A";
module.exports.propB = "B";
module.exports = { propD: "D" };
module.exports = { propC: "C" }; // propC会覆盖propD
1
2
3
4

用上面的例子所示,先是绑定了两个属性 propA 和 propB,接着给 module.exports 赋值,最后能成功导出的只有 propC。

# CommonJS 如何处理循环引入和多次引入

  1. 循环引入

先看示例:执行node index.js,会输出什么:

//index.js
var a = require("./a");
console.log("入口模块引用a模块:", a);

// a.js
exports.a = "原始值-a模块内变量";
var b = require("./b");
console.log("a模块引用b模块:", b);
exports.a = "修改值-a模块内变量";

// b.js
exports.b = "原始值-b模块内变量";
var a = require("./a");
console.log("b模块引用a模块:", a);
exports.b = "修改值-b模块内变量";

// 输出
// b模块引用a模块:{a: '原始值-a模块内变量'}
// a模块引用b模块:{b: '修改值-b模块内变量'}
// 入口模块引用a模块:{a: '修改值-a模块内变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这种 AB 模块间的互相引用,本应是个死循环,但是实际并没有,因为 CommonJS 做了特殊处理——模块缓存

循环引用无非是要解决两个问题,怎么避免死循环以及输出的值是什么。CommonJS 通过模块缓存来解决:每一个模块都先加入缓存再执行,每次遇到 require 都先检查缓存,这样就不会出现死循环;借助缓存,输出的值也很简单就能找到了

  1. 多次引入

同样由于缓存,一个模块不会被多次执行。当第二次引用这个模块时,如果发现已经有缓存,则直接读取,而不会再去执行一次。

  1. 路径解析规则

为什么我们导入时直接简单写一个'react'就正确找到包的位置?每个模块都是一个 module 对象,module 下面有 paths 属性。

首先把路径作一个简单分类:内置的核心模块、本地的文件模块和第三方模块。

  • 对于核心模块,node 将其已经编译成二进制代码,直接书写标识符 fs、http 就可以引入使用;
  • 对于自己写的文件模块,需要用'./'、'../'开头,require 会将这种相对路径转化为真实路径,找到模块;
  • 对于第三方模块,也就是使用 npm 下载的包,就会用到 paths 这个变量,会依次查找当前路径下的 node_modules 文件夹,如果没有,则在父级目录查找 node_modules,一直到根目录下,找到为止。如果没找到那就会报模块没找到或没安装。

在 node_modules 下找到对应包后,会以 package.json 文件下的 main 字段为准,找到包的入口,如果没有 main 字段,则查找 index.js/index.json/index.node 做入口。

# const、let 和 var

  1. 在 ES5 中,顶层对象的属性和全局变量是等价的,var 命令和 function 命令声明的全局变量,自然也是顶层对象。
  2. 但 ES6 规定,var 命令和 function 命令声明的全局变量,依旧是顶层对象的属性,但 let 命令、const 命令、class 命令声明的全局变量,不属于顶层对象的属性。
  3. 在定义变量的块级作用域中就能获取到 let、const 声明的对象,既然不属于顶层对象,那就不需要加 window(global)。
  4. var 的话会直接在栈内存里预分配内存空间,然后等到实际语句执行的时候,再存储对应的变量,如果传的是引用类型,那么会在堆内存里开辟一个内存空间存储实际内容,栈内存会存储一个指向堆内存的指针。
  5. let 的话,是不会在栈内存里预分配内存空间,而且在栈内存分配变量时,做一个检查,如果已经有相同变量名存在就会报错。
  6. const 的话,也不会预分配内存空间,在栈内存分配变量时也会做同样的检查。不过 const 存储的变量是不可修改的,对于基本类型来说你无法修改定义的值,对于引用类型来说你无法修改栈内存里分配的指针,但是你可以修改指针指向的对象里面的属性。
  7. let、const 只是创建过程提升,初始化过程并没有提升,所以会产生暂时性死区。var 的创建和初始化过程都提升了,所以在赋值前访问会得到 undefined。function 的创建、初始化、赋值都被提升了。

# SEO

  • 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即搜索引擎优化。SEO 是随着搜索引擎的出现而来的,两者是相互促进,互利共生的关系。SEO 的存在就是为了提升网页在搜索引擎自然搜索结果中的收录数量以及排序位置而做的优化行为。而优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权重,增加对搜索引擎的友好度,使得用户在访问网站时能排在前面。
  • 分类:白帽 SEO 和黑帽 SEO。白帽 SEO,起到了改良和规范网站设计的作用,使网站对搜索引擎和用户更加友好,并且网站也能从搜索引擎中获取合理的流量,这是搜索引擎鼓励和支持的。黑帽 SEO,利用和放大搜索引擎政策缺陷来获取更多用户的访问量,这类行为大多是欺骗搜索引擎,一般搜索引擎公司是不支持与鼓励的。
  • 目的:提高网站的权重,增强搜索引擎友好度,以达到提高网站排名,增加流量曝光,改善(潜在)用户体验,促进销售的作用。
  • 具体方向:
  1. 对网站的标题、关键字、描述精心设置,反映网站的定位,让搜索引擎明白网站是做什么的;
  2. 网站内容优化:内容与关键字的对应,增加关键字的密度;
  3. 在网站上合理设置 Robots.txt 文件;robots.txt 文件规定了搜索引擎抓取工具可以访问你网站上的哪些网址, 此文件主要用于避免网站收到过多请求。可以存放 sitemap.xml 的链接
  4. 生成针对搜索引擎友好的网站地图 sitemap.xml;
  5. 增加外部链接,到各个网站上宣传。
  • 前端 SEO
  1. 网站结构布局优化:尽量简单、开门见山,提倡扁平化结构

    • 控制首页链接数量:网站首页是权重最高的地方;链接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有实质性的链接;
    • 扁平化的目录层次:不超过 3 层;
    • 导航优化:尽量采用文字,图片标签必须添加“alt”和“title”属性;在每一个网页上应该加上面包屑导航;
    • 网站的结构布局:主次关系清晰;
    • 利用布局,把重要内容 HTML 代码放在最前
    • 控制页面的大小,减少 http 请求,提高网站的加载速度
  2. 网页代码优化

    • ssr:服务端渲染返回给客户端的是已经获取了异步数据并执行 JavaScript 脚本的最终 HTML,网络爬虫可以抓取到完整的页面信息,SSR 另一个很大的作用是加速首屏渲染;
    • 突出重要内容---合理的设计全局 title、description 和 keywords:把重要的关键词放在前面,关键词不要重复出现,切记不能太长,过分堆砌关键词,每个页面也要有所不同-每个页面自定义 TDK;
    • 语义化书写 HTML 代码,符合 W3C 标准
    • 标签:页内链接,要加 title 属性加以说明,让访客和爬虫知道。而外部链接,链接到其他网站的,则需要加上 rel="nofollow" 属性, 告诉爬虫不要爬,因为一旦爬虫爬了外部链接之后,就不会再回来了,还可加上 noopener、noreferrer
    • 正文标题要用 h1,副标题用 h2,不可乱用 h 标签
    • 图片应使用 "alt" 属性加以说明,设置宽高,减少重排重绘,提高加载速度
    • 表格标题使用 caption 元素
    • br 标签只用于文本内容换行
    • 强调内容时使用 strong 标签
    • 文本缩进不要使用特殊符号,应使用 css 进行设置
    • 重要内容不要用 js 输出,须放在 html 里
    • 尽量少使用 iframe
    • 搜索引擎会过滤掉 display:none 的元素中的内容
    • 精简 url:URL 尽量短,长 URL 不仅不美观,用户还很难从中获取额外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短 url 还有助于减小页面体积,加快网页打开速度,提升用户体验。
    • 多页文章:如果您的文章分为几个页面,请确保有可供用户点击的下一页和上一页链接,并且这些链接是可抓取的链接。
    • 显示实用的 404 页面,使用自定义 404 页面能够有效引导用户返回到您网站上的正常网页,从而大幅提升用户的体验。
    • 移动端设置 meta 标签:<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告知浏览器如何在移动设备上呈现网页
    • Open Graph protocol:用来标注页面类型和描述页面内容,从而方便在社交媒体中进行传播。meta 标签的 name 都是以 og: 开头-<meta name="og:title" property="og:title" content="xxx">,可以借助 Front Matter 自定义每个页面的 og 属性,也可以借助现有的插件
    • JSON-LD: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 for Linked Data,用来描述网页的类型和内容,方便搜索引擎做展现。<script type="application/ld+json">{JSON-LD}</script>,手写个插件,打包的时候往 index.html 的 head 里注入这段脚本即可。
  3. 站外优化

    • 在搜素引擎排名较高的公众平台(百家号 ,知道,贴吧、搜狐、知乎等)发布正面网站信息,以建设良好口碑 ;负面信息排名较高的需删除或者屏蔽处理。
    • 百度,互动,搜狗等百科的创建更新与维护,(互动百科在今日头条有着较高的排名,现在今日头条也在发展搜素引擎),百科对树立品牌形象较为重要。
    • 公关舆情传播,宣传新闻源发布。
    • 站外推广与外链建设。
    • 百度收录添加站点、提交收录;谷歌收录添加站点、DNS 验证站点、提交收录、提交站点地图,在谷歌搜索栏使用 site:域名, 来确认站点是否已被谷歌收录;
    • 360 收录、Bing 站长、搜狗站长、神马站长等操作同上
    • 站长工具:百度统计、百度搜索资源平台、Google Analytics、Google Search Console、Google Search Central、Google Trending、站长工具、ahrefs、5118,可以对目标网站进行访问数据统计和分析,并提供多种参数供网站拥有者使用。
  4. 面向特定搜索引擎优化

    • 多个域名 ip 统一成一个域名,并使用 https,Google 会优先选择 HTTPS 网页(而非等效的 HTTP 网页)作为规范网页。
    • 有自己的服务器可以域名重定向或者 Nginx 重定向(http 重定向到 https,建议使用 301 永久重定向,SEO 友好),否则使用 js 重定向,手动判断并设置location.href
    • 示例如下:注意 rewrite 这句,我们加了一个 permanent,表示这是一个 301 重定向,如果不加这个,会是 302 重定向,虽然表现上是一样的,但对于搜索引擎来说,却是不一样的,Google 也是更建议使用 301 重定向。重定向时要考虑 cookie 的同源策略,以免出现登录或者鉴权 bug。
	server {
		listen       80 default_server;
		listen       [::]:80 default_server;
		server_name  _;
		rewrite ^(.*)$ https://$host$1 permanent;
		# ...
	}
1
2
3
4
5
6
7
  1. 重定向的处理
    • 如果一个页面有两个地址,搜索引擎会认为它们是两个网站,结果造成每个搜索链接都减少导致网站排名降低,而如果使用 301 重定向,搜索引擎会把两个访问地址归到同一个网站排名下,不会影响 SEO。
    • 用不同的地址会造成缓存友好性变差,当一个页面有好几个名字时,他可能会被缓存多次。
    • 重定向时,如果路径指向同一台服务器,那么可以用 alias 和 mod_rewrite 配置跳转即可
    • 重定向如果是因为域名发生变化,那么可以创建一条 CNAME(即创建一个指向另一个域名的 DNS 记录作为别名),结合 alias 或 mod_rewrite 配置跳转
  • 测试与优化工具
  1. 使用站长工具
  2. 使用 Lighthouse
  3. web.dev
  4. Page Speed Insights

# 前端技术选型要考虑什么

# 协程

协程是一种比线程更加轻量级的存在,是语言层级的构造,可看作一种形式的控制流,在内存间执行,没有像线程间切换的开销。你可以把协程看成是跑在线程上的任务,一个线程上可以存在多个协程,但是在线程上同时只能执行一个协程。

协程概念的提出比较早,单核 CPU 场景中发展出来的概念,通过提供挂起和恢复接口,实现在单个 CPU 上交叉处理多个任务的并发功能。

那么本质上就是在一个线程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同任务栈的切换,通过不同任务栈的挂起和恢复,线程中进行交替运行的代码片段,实现并发的功能。

总结一下 Generator 的本质,暂停,它会让程序执行到指定位置先暂停(yield),然后再启动(next),再暂停(yield),再启动(next),而这个暂停就很容易让它和异步操作产生联系,因为我们在处理异步时:开始异步处理(网络求情、IO 操作),然后暂停一下,等处理完了,再该干嘛干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js 是单线程的(又重复了三遍),异步还是异步,callback 还是 callback,不会因为 Generator 而有任何改变。

# js 中的 sort 函数

没有默认值函数时,是按照 UTF-16 排序的,对于字母数字 你可以利用 ASCII 进行记忆。(a-b)是从小到大排序。

# 非匿名自执行函数,函数名只读

# call 和 apply 的区别是什么,哪个性能更好一些

Function.prototype.apply 和 Function.prototype.call 的作用是一样的,区别在于传入参数的不同;

  1. 第一个参数都是,指定函数体内 this 的指向;
  2. 第二个参数开始不同,apply 是传入带下标的集合,数组或者类数组,apply 把它传给函数作为参数,call 从第二个开始传入的参数是不固定的,都会传给函数作为参数。
  3. call 比 apply 的性能要好,平常可以多用 call, call 传入参数的格式正是内部所需要的格式。
  4. 尤其是 es6 引入了 Spread operator (延展操作符) 后,即使参数是数组,也可以使用 call。
  5. 算法步骤中,apply 多了 CreateListFromArrayLike 的调用,其他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甚至 apply 仍然多了点操作)。

# 箭头函数与普通函数(function)的区别

  1. 箭头函数体内的 this 对象,就是定义时所在的对象,而不是使用时所在的对象。
  2. 不可以使用 arguments 对象,该对象在函数体内不存在。如果要用,可以用 rest 参数代替。
  3. 不可以使用 yield 命令,因此箭头函数不能用作 Generator 函数。
  4. 不可以使用 new 命令,因为:
    • 没有自己的 this,无法调用 call,apply。
    • 没有 prototype 属性 ,而 new 命令在执行时需要将构造函数的 prototype 赋值给新的对象的 __proto__
    • 箭头函数并没有[[Construct]]方法, 所以不能被用作构造函数。

# a.b.c.d 和 a['b']['c']['d'],哪个性能更高

  1. []是常量时,性能差别很小。dot 稍快;
  2. []是变量时,可能需要计算,性能略差;
  3. 从 AST 角度看就很简单了,a['b']['c']a.b.c,转换成 AST 前者的的树是含计算的,后者只是 string literal,天然前者会消耗更多的计算成本,时间也更长;
  4. 后者 AST 会大一些,但在 AST 解析上消耗的这点时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 ES6 代码转成 ES5 代码的实现思路

Babel 是如何把 ES6 转成 ES5 呢,其大致分为三步:

  1. 将代码字符串解析成抽象语法树,即所谓的 AST
  2. 对 AST 进行处理,在这个阶段可以对 ES6 代码进行相应转换,即转成 ES5 代码
  3. 根据处理后的 AST 再生成代码字符串
  • 比如,可以使用 @babel/parser 的 parse 方法,将代码字符串解析成 AST;使用 @babel/core 的 transformFromAstSync 方法,对 AST 进行处理,将其转成 ES5 并生成相应的代码字符串;过程中,可能还需要使用 @babel/traverse 来获取依赖文件等。
  1. 补充说明
  • .vue 文件通过 webpack 的 vue-loader 分析出 script style template 再走上面的 ES6 转 ES5 流程
  • jsx 通过 babel 插件转 js 语法再走 ES6 转 ES5
  • ts 通过 tsc 结合 tsconfig.json 直接转 ES5

# 为什么普通 for 循环的性能远远高于 forEach 的性能

  1. forEach 需要额外的内存和函数调用,上下文作用域等等,所以会拖慢性能;for 循环没有任何额外的函数调用栈和上下文;
  2. 新版浏览器已经优化的越来越好,性能上的差异会越来越小

# 首屏优化

  1. 减少入口文件体积:webpack 代码分割,React.lazy+import()+Suspense,代码压缩,css 压缩去重,tree-shaking
  2. 静态资源本地缓存或 cdn:cache-control:max-age=36000
  3. UI 框架、第三方库等按需加载:antd/es/xx、lodash-es 等
  4. 避免组件重复打包:提取公共组件
  5. 图片资源压缩:tinyPNG 压缩图片、url-loader 转 icon 为 base64、雪碧图减少 http 请求,
  6. 开启 gzip 压缩:webpack 使用:compression-webpack-plugin插件配置相应的压缩算法、压缩文件类型、压缩后的文件名、文件体积临界值、压缩率等,Nginx 开启 gzip,通过Response Headers 中可以看到 Content-Encoding: gzip验证是否开启
  7. 使用 defer、async、importance 等关键字控制相应资源的加载优先级,首屏无关资源延迟加载或者用 preload、prefetch 进行预加载
  8. SSR 服务端渲染,首屏直出。

# 白屏常见的优化方案有

  1. SSR
  2. 预渲染
  3. 骨架屏

# 首屏时间

  1. 首屏时间:指浏览器从响应用户输入网络地址,到首屏内容渲染完成的时间。也称用户完全可交互时间,即整个页面首屏完全渲染出来,用户完全可以交互,一般首屏时间小于页面完全加载时间,该指标值可以衡量页面访问速度。
  2. 白屏时间(First Paint):首次渲染时间,指页面出现第一个文字或图像所花费的时间。白屏时间是小于首屏时间的。

# 如何计算首屏时间

可以用最新 API PerformanceObserver 获取首帧 fp、首屏 fcp、首次有意义的绘制 fmp 和 LCP、TTI:Time To Interactive,可交互时间,整个内容渲染完成等

# SSR

  1. 在 SSR(服务端渲染)的应用中,我们认为 html 的 body 渲染完成的时间就是首屏时间。我们通常使用 W3C 标准的 Performance 对象来计算首屏时间。
  2. Performance 包含了四个属性:memory、navigation、timeOrigin、timing,以及一个事件处理程序 onresourcetimingbufferfull。
  3. 首屏时间:domLoadedTime = timing.domContentLoadedEventStart - timing.navigationStart

# SPA

随着 Vue 和 React 等前端框架盛行,Performance 已无法准确的监控到页面的首屏时间。因为 DOMContentLoaded 的值只能表示空白页(当前页面 body 标签里面没有内容)加载花费的时间。浏览器需要先加载 JS , 然后再通过 JS 来渲染页面内容,这个时候单页面类型首屏才算渲染完成。

  1. 在 Lighthouse 中我们可以得到 FMP 值,FMP(全称 First Meaningful Paint,翻译为首次有效绘制)表示页面的主要内容开始出现在屏幕上的时间点,它是我们测量用户加载体验的主要指标。我们可以认为 FMP 的值就是首屏时间。
  2. 常见计算方式:
    1. 用户自定义打点—最准确的方式(只有用户自己最清楚,什么样的时间才算是首屏加载完成)。缺点:侵入业务,成本高。
    2. 粗略的计算首屏时间: loadEventEnd - fetchStart/startTime 或者 domInteractive - fetchStart/startTime
    3. 通过计算首屏区域内的所有图片加载时间,然后取其最大值
    4. 利用 MutationObserver 接口,监听 document 对象的节点变化,取 DOM 变化最大时间点为首屏时间,页面关闭时如果没有上报,立即上报
      • window 监听 beforeunload 事件(当浏览器窗口关闭或者刷新时,会触发 beforeunload 事件)进行上报

# function 的 length

就是第一个具有默认值之前的参数个数,剩余参数是不算进 length 的计算之中的。

# CDN 原理&优势

DNS 域名服务器之所以分级(根、顶级、权威、本地)是为了通过负载均衡来分散压力,具体的域名解析都是由各自的权威域名服务器来处理的,根域名和顶级域名服务器只是做了个转发。

# CDN 原理

  1. CDN 不是一种协议,只是基于 DNS 协议实现的一种分布式网络。
  2. DNS 的流程是会先查找浏览器 DNS 缓存、hosts 文件、系统 DNS 缓存,然后请求本地 DNS 服务器,由它去一级级查询最终的 IP。
  3. CDN 是基于 DNS 的,在权威域名服务器做了 CNAME 的转发,然后根据请求 IP 的所在地来返回就近区域的服务器的 IP。这个流程是有一层层的缓存的,而且还是分布式的,是我们接触最多的高并发系统了。

# 优缺点

CDN 的核心点有两个,一个是缓存,一个是回源。“缓存”就是说我们把资源 copy 一份到 CDN 服务器上这个过程。“回源”就是说 CDN 发现自己没有这个资源(一般是缓存的数据过期了),转头向根服务器(或者它的上层服务器)去要这个资源的过程。

  • 关于 CDN 缓存,在浏览器本地缓存失效后,浏览器会向 CDN 边缘节点发起请求。类似浏览器缓存,CDN 边缘节点也存在着一套缓存机制。CDN 边缘节点缓存策略因服务商不同而不同,但一般都会遵循 http 标准协议,通过 http 响应头中的Cache-control: max-age的字段来设置 CDN 边缘节点数据缓存时间。

  • 当浏览器向 CDN 节点请求数据时,CDN 节点会判断缓存数据是否过期,若缓存数据并没有过期,则直接将缓存数据返回给客户端;否则 CDN 节点就会向服务器发出回源请求,从服务器拉取最新数据,更新本地缓存,并将最新数据返回给客户端。 CDN 服务商一般会提供基于文件后缀、目录多个维度来指定 CDN 缓存时间,为用户提供更精细化的缓存管理。

  1. CDN 优势
  • CDN 节点解决了跨运营商和跨地域访问的问题,访问延时大大降低。用户就近获取所需内容,降低网络拥塞,提高用户访问响应速度和命中率。
  • 大部分请求在 CDN 边缘节点完成,CDN 起到了分流作用,减轻了源服务器的负载。
  • CDN 提供冗余,有助于保护源服务器和内容。通过 CDN 的负载均衡和分布式存储技术,可以加强网站的可靠性,相当于无形中给网站添加了一把保护伞,可以缓解或防止常见的网络攻击,例如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
  • 同一个域名下的请求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携带 Cookie,而静态资源往往并不需要 Cookie 携带什么认证信息。把静态资源和主页面置于不同的域名下,完美地避免了不必要的 Cookie 的出现!
  • 远程访问用户根据 DNS 负载均衡技术智能自动选择 Cache 服务器
  1. 缺点
  • 当源服务器资源更新后,如果 CDN 节点上缓存数据还未过期,用户访问到的依旧是过期的缓存资源,这会导致用户最终访问出现偏差。因此,开发者需要手动刷新相关资源,使 CDN 缓存保持为最新的状态。

# 简述 bundless 的优势与不足

# 优势

  1. 项目启动快。因为不需要过多的打包,只需要处理修改后的单个文件,所以响应速度是 O(1) 级别,刷新即可即时生效,速度很快。
  2. 浏览器加载块。利用浏览器自主加载的特性,跳过打包的过程。
  3. 本地文件更新,重新请求单个文件。

# 缺点

兼容性略差

# 什么是 semver,~ 与 ^ 的区别

semver,Semantic Versioning 语义化版本的缩写,文档可见 https://semver.org/,它由 [major, minor, patch] 三部分组成,其中:

  • major: 当你发了一个含有 Breaking Change 的 API
  • minor: 当你新增了一个向后兼容的功能时
  • patch: 当你修复了一个向后兼容的 Bug 时
  1. 对于 ~1.2.3 而言,它的版本号范围是 [1.2.3, 1.3.0)
  2. 对于 ^1.2.3 而言,它的版本号范围是 [1.2.3, 2.0.0),可最大限度地在向后兼容与新特性之间做取舍

# 自动发现更新

  • 升级版本号,最不建议的事情就是手动在 package.json 中进行修改。毕竟,你无法手动发现所有需要更新的 package。
  • 可借助于 npm outdated,发现有待更新的 package。仍然需要手动在 package.json 更改版本号进行升级。
  • 使用 npm outdated,还可以列出其待更新 package 的文档。npm outdated -l
  • 推荐一个功能更强大的工具 npm-check-updates,比 npm outdated 强大百倍。
  • npx npm-check-updates -u,可自动将 package.json 中待更新版本号进行重写。
  • 升级 [minor] 小版本号,有可能引起 Break Change,可仅仅升级到最新的 patch 版本。npx npm-check-updates --target patch

# 如何修复某个 npm 包的紧急 bug

使用 patch-package,例如:

# 修改 lodash 的一个小问题
vim node_modules/lodash/index.js

# 对 lodash 的修复生成一个 patch 文件,位于 patches/lodash+4.17.21.patch
npx patch-package lodash

# 将修复文件提交到版本管理之中
git add patches/lodash+4.17.21.patch
git commit -m "fix 一点儿小事 in lodash"

# 此后的命令在生产环境或 CI 中执行
# 此后的命令在生产环境或 CI 中执行
# 此后的命令在生产环境或 CI 中执行

# 在生产环境装包
npm i

# 为生产环境的 lodash 进行小修复
npx patch-package

# 大功告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package.json 中的字段及含义/作用

简单地就不说了

  1. main:npm package 的入口文件,当我们对某个 package 进行导入时,实际上导入的是 main 字段所指向的文件。main 是 CommonJS 时代的产物,也是最古老且最常用的入口文件。main 字段作为 commonjs 入口。
  2. module:module 字段作为 es module 入口。使用 import 对该库进行导入,则首次寻找 module 字段引入,否则引入 main 字段。
  3. exports 可以更容易地控制子目录的访问路径,也被称为 export map。可以根据模块化方案不同选择不同的入口文件,还可以根据环境变量(NODE_ENV)、运行环境(nodejs/browser/electron) 导入不同的入口文件。(相当于设个唯一别名?)
  4. browserslist:设置运行时浏览器版本
  5. sideEffects:false:开启 tree shaking-没有文件有副作用,全都可以 tree-shaking;true:关闭 tree shaking,所有文件都有副作用,全都不可 tree-shaking;[]:列出有副作用的文件不进行 tree-shaking,其他都可以 tree-shaking。
  6. lint-staged:设置 git commit 时需要格式化的文件和所用的工具
  7. husky:设置 git hooks
  8. engines:engines 字段中指定 Node 版本号

# dependencies 与 devDependencies 有何区别

  1. 对于业务代码而讲,它俩区别不大,打包时 webpack、Rollup 会对代码进行模块依赖分析,与该模块是否在 dep/devDep 并无关系,只要在 node_modules 上能够找到该 Package 即可。

  2. 对于库 (Package) 开发而言,是有严格区分的,当在项目中安装一个依赖的 Package 时,该依赖的 dependencies 也会安装到项目中,即被下载到 node_modules 目录中。但是 devDependencies 不会。

    • dependencies: 在生产环境中使用
    • devDependencies: 在开发环境中使用,如 webpack/babel/eslint 等

# package-lock.json 有什么作用

  1. packagelock.json / yarn.lock 用以锁定版本号,保证开发环境与生产环境的一致性,避免出现不兼容 API 导致生产环境报错。

  2. lockfile 对于第三方库仍然必不可少。

    • 第三方库的 devDependencies 必须在 lockfile 中锁定,这样 Contributor 可根据 lockfile 很容易将项目跑起来。
    • 第三方库的 dependencies 虽然有可能存在不可控问题,但是可通过锁死 package.json 依赖或者勤加更新的方式来解决。

# 简述 npm script 的生命周期

除了可自定义 npm script 外,npm 附带许多内置 scripts,他们无需带 npm run,可直接通过 npm <script> 执行。如:npm test/install/publish

# npm cache

npm 会把所有下载的包,保存在用户文件夹下面。~/.npm%AppData%/npm-cache等。

npm install 之后会计算每个包的 sha1 值(PS:安全散列算法(Secure Hash Algorithm)),然后将包与他的 sha1 值关联保存在 package-lock.json 里面,下次 npm install 时,会根据 package-lock.json 里面保存的 sha1 值去文件夹里面寻找包文件,如果找到就不用从新下载安装了。

  • npm cache verify:重新计算,磁盘文件是否与 sha1 值匹配,如果不匹配可能删除。要对现有缓存内容运行脱机验证,请使用 npm cache verify。
  • npm cache clean --force:删除磁盘所有缓存文件。

# 一个 npm script 的生命周期

当我们执行任意 npm run 脚本时,将自动触发 pre/post 的生命周期。

比如:当手动执行 npm run abc 时,将在此之前自动执行 npm run preabc,在此之后自动执行 npm run postabc

执行 npm publish,将自动执行以下脚本:

  • prepublishOnly: 最重要的一个生命周期。如需要在发包之前自动做一些事情,如测试、构建等,请在 prepulishOnly 中完成。
  • prepack
  • prepare: 最常用的生命周期。npm install 之后自动执行,npm publish 之前自动执行。
  • postpack
  • publish
  • postpublish
  • 发包实际上是将本地 package 中的所有资源进行打包,并上传到 npm 的一个过程。你可以通过 npm pack 命令查看详情

# npm script 钩子的风险

有很多 npm package 被攻击后,就是通过 npm postinstall 自动执行一些事,比如挖矿等。

# 总结 npm run script 时发生了什么

  • 表面上:npm run xxx的时候,首先会去项目的 package.json 文件里找 scripts 里找对应的 xxx,然后执行 xxx 的命令,例如启动 vue 项目 npm run serve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执行了vue-cli-service serve 这条命令。
  • 实际上:vue-cli-service这条指令不存在操作系统中,我们在安装依赖的时候,是通过 npm i xxx 来执行的,例如 npm i @vue/cli-service,npm 在 安装这个依赖的时候,就会在 node_modules/.bin/ 目录中创建好 vue-cli-service 为名的几个可执行文件,实际是些软链接/node 脚本。
  • package-lock.json 中可知,当我们npm i 整个新建的 vue 项目的时候,npm 将 bin/vue-cli-service.js 作为 bin 声明了。 所以在 npm install 时,npm 读到该配置后,就将该文件软链接到 ./node_modules/.bin 目录下,而 npm 还会自动把node_modules/.bin加入$PATH,这样就可以直接作为命令运行依赖程序和开发依赖程序,不用全局安装了。如果把包安装在全局环境,那么就可以直接使用这个命令。
  • 也就是说,npm i 的时候,npm 就帮我们把这种软连接配置好了,其实这种软连接相当于一种映射,执行npm run xxx 的时候,就会到 node_modules/.bin中找对应的映射文件,如果没找到就去全局找,然后再找到相应的 js 文件来执行。
  • 为什么node_modules/bin中 有三个vue-cli-service文件? -- 在不同的系统中执行不同的脚本(跨平台执行)
  1. 运行 npm run xxx 的时候,npm 会先在当前目录的 node_modules/.bin 查找要执行的程序,如果找到则运行;
  2. 没有找到则从全局的 node_modules/.bin 中查找,npm i -g xxx 就是安装到到全局目录;
  3. 如果全局目录还是没找到,那么就从 path 环境变量中查找有没有其他同名的可执行程序。

# npm i 时发生了什么

npm 模块安装机制

  1. npm install 执行后,会检查并获取 npm 配置,优先级为:项目级别的.npmrc文件 > 用户级别的.npmrc文件 > 全局的.npmrc文件 > npm内置的.npmrc文件,查看配置命令:npm config ls -l
  2. 然后检查项目中是否有 package-lock.json 文件。
    • 如果有,检查 package-lock.json 和 package.json 中声明的依赖是否一致
      • 一致:直接使用 package-lock.json 中声明的依赖,从缓存或者网络中加载依赖
      • 不一致:各个版本的 npm 处理方式:各个版本的 npm 处理方式
    • 如果没有,根据 package.json 递归构建依赖树,然后根据依赖树下载完整的依赖资源,在下载时会检查是否有相关的资源缓存
      • 存在:将缓存资源解压到 node_modules 中
      • 不存在:从远程仓库下载资源包,并校验完整性,并添加到缓存,同时解压到 node_modules 中
  3. 最后生成 package-lock.json 文件。
  • 构建依赖树时,不管是直接依赖还是子依赖,都会按照扁平化的原则,优先将其放置在 node_modules 根目录中(最新的 npm 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相同的模块,会检查已放置在依赖树中的模块是否符合新模块的版本范围——如果符合,则跳过;不符合,则在当前模块的 node_modules 下放置新模块。
  • npm 安装依赖时,会下载到缓存.npm 当中,然后解压到项目的 node_modules 中。
  • 再次安装依赖的时候,会根据 package-lock.json 中存储的 integrity、version、name 信息生成一个唯一的 key,然后拿着 key 去目录中查找对应的缓存记录,如果有缓存资源,就会找到 tar 包的 hash 值,根据 hash 再去找缓存的 tar 包,并把对应的二进制文件解压到相应的项目 node_modules 下面,省去了网络下载资源的开销。
#  获取缓存位置
npm config get cache
# /Users/eric/.npm

#  清除缓存
npm cache clean --force
1
2
3
4
5
6
  • 另外 npm-cache 文件夹中不包含全局安装的包,所以想清除存在问题的包为全局安装包时,需用 npm uninstall -g <package>解决
  • npm 工程钩子生命周期: preinstall、install、postinstall、prepublish、prepare

# npm 实现原理

输入 npm install 命令并敲下回车后,会经历如下几个阶段(以 npm 5.5.1 为例):

  1. 执行工程自身 preinstall
    • 当前 npm 工程如果定义了 preinstall 钩子此时会被执行。
  2. 确定首层依赖模块
    • 首先需要做的是确定工程中的首层依赖,也就是 dependencies 和 devDependencies 属性中直接指定的模块(假设此时没有添加 npm install 参数)。
    • 工程本身是整棵依赖树的根节点,每个首层依赖模块都是根节点下面的一棵子树,npm 会开启多进程从每个首层依赖模块开始逐步寻找更深层级的节点。
  3. 获取模块
    • 获取模块是一个递归的过程,分为以下几步:
    • 获取模块信息。在下载一个模块之前,首先要确定其版本,这是因为 package.json 中往往是 semantic version(semver,语义化版本)。此时如果版本描述文件(npm-shrinkwrap.json 或 package-lock.json)中有该模块信息直接拿即可,如果没有则从仓库获取。如 packaeg.json 中某个包的版本是 ^1.1.0,npm 就会去仓库中获取符合 1.x.x 形式的最新版本。
    • 获取模块实体。上一步会获取到模块的压缩包地址(resolved 字段),npm 会用此地址检查本地缓存,缓存中有就直接拿,如果没有则从仓库下载。
    • 查找该模块依赖,如果有依赖则回到第 1 步,如果没有则停止。
  4. 模块扁平化(dedupe)
    • 上一步获取到的是一棵完整的依赖树,其中可能包含大量重复模块。比如 A 模块依赖于 loadsh,B 模块同样依赖于 lodash。在 npm3 以前会严格按照依赖树的结构进行安装,因此会造成模块冗余。
    • 从 npm3 开始默认加入了一个 dedupe 的过程。它会遍历所有节点,逐个将模块放在根节点下面,也就是 node-modules 的第一层。当发现有重复模块时,则将其丢弃。
    • 这里需要对重复模块进行一个定义,它指的是模块名相同且  semver 兼容。每个 semver 都对应一段版本允许范围,如果两个模块的版本允许范围存在交集,那么就可以得到一个兼容版本,而不必版本号完全一致,这可以使更多冗余模块在 dedupe 过程中被去掉。
    • 比如 node-modules 下 foo 模块依赖 lodash@^1.0.0,bar 模块依赖 lodash@^1.1.0,则  ^1.1.0  为兼容版本。
    • 而当 foo 依赖 lodash@^2.0.0,bar 依赖 lodash@^1.1.0,则依据 semver 的规则,二者不存在兼容版本。会将一个版本放在 node_modules 中,另一个仍保留在依赖树里。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依赖树原本是这样:

node_modules
-- foo
---- lodash@version1
-- bar
---- lodash@version2

假设 version1 和 version2 是兼容版本,则经过 dedupe 会成为下面的形式:

node_modules
-- foo
-- bar
-- lodash(保留的版本为兼容版本)

假设 version1 和 version2 为非兼容版本,则后面的版本保留在依赖树中:

node_modules
-- foo
-- lodash@version1
-- bar
---- lodash@version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 安装模块
    • 这一步将会更新工程中的 node_modules,并执行模块中的生命周期函数(按照 preinstall、install、postinstall 的顺序)。
  2. 执行工程自身生命周期
    • 当前 npm 工程如果定义了钩子此时会被执行(按照 install、postinstall、prepublish、prepare 的顺序)。
    • 最后一步是生成或更新版本描述文件,npm install 过程完成。

# 软链接和硬链接

  1. 通过 ln -s 创建一个软链接,通过 ln 可以创建一个硬链接。
  2. 区别有以下几点:
    1. 软链接可理解为指向源文件的指针,它是单独的一个文件,仅仅只有几个字节,它拥有独立的 inode
    2. 硬链接与源文件同时指向一个物理地址,它与源文件共享存储数据,它俩拥有相同的 inode
  3. pnpm 为何节省空间:
    1. 解决了 npm/yarn 平铺 node_modules 带来的依赖项重复的问题 (doppelgangers)
    2. 在 pnpm 中,它改变了 npm/yarn 的目录结构,采用软链接的方式,避免了 doppelgangers 问题更加节省空间。
    3. 通过硬链接,又能使多个不同的项目复用相同依赖的存储空间。

# 如何确保所有 npm install 的依赖都是安全的?

  • Audit,审计,检测你的所有依赖是否安全。npm audit / yarn audit 均有效。通过审计,可看出有风险的 package、依赖库的依赖链、风险原因及其解决方案。
  • 通过 npm audit fix 可以自动修复该库的风险,原理就是升级依赖库,升级至已修复了风险的版本号。npm audit fix
  • yarn audit 无法自动修复,需要使用 yarn upgrade 手动更新版本号,不够智能。
  • synk 是一个高级版的 npm audit,可自动修复,且支持 CICD 集成与多种语言。npx snyknpx wizardnpx snyk wizard

# Long Term Cache

  1. 通过在服务器端/网关端对资源设置以下 Response Header,进行强缓存一年时间,称为永久缓存,即 Long Term Cache。Cache-Control: public,max-age=31536000,immutable
  2. 假设有两个文件: index.js 和 lib.js,且 index 依赖于 lib,由 webpack 打包后将会生成两个 chunk -- index.aaaaaa.jslib.aaaaaa.js,假设 lib.js 文件内容发生变更,index.js 由于引用了 lib.js,可能包含其文件名,那么它的 hash 是否会发生变动?
  • 不一定。打包后的 index.js 中引用 lib 时并不会包含 lib.aaaaaa.js,而是采用 chunkId 的形式,如果 chunkId 是固定的话(chunkIds = deterministic 时),则不会发生变更。即在 webpack 中,通过 optimization.chunkIds = 'deterministic' 可设置确定的 chunkId,来增强 Long Term Cache 能力。此时打包,仅仅 lib.js 路径发生了变更 -- lib.bbbbbb.js

# 设计模式

# 工厂模式

生成一个函数,return 一个实例,每次需要生成实例的时候直接调这个函数即可,而不需要 new。

# 单例模式

生成一个全局唯一的实例且不能生成第二个,比如 Redux、Vuex 的 store 或者全局唯一的 dialog、modal 等。例:js 是单线程的,创建单例很简单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instance: SingleTon | null = null;
  private constructor() {}
  public static getInstance(): SingleTon {
    if (this.instance === null) {
      this.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this.instance;
  }
  fn1() {}
  fn2() {}
}

const sig = SingleTon.getInstance();
sig.fn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代理模式

Proxy:在对象之间架设一个拦截层,对一些操作进行拦截和处理。

# 观察者模式

一个主题,一个观察者,主体变化后触发观察者执行:btn.addEventListener('click',()=>{...}),Subject 和 Observer 直接绑定,没有中间媒介。

# 发布订阅模式

订阅/绑定一些事件eventBus.on('event1',()=>{});,然后发布/触发这些事件eventBus.emit('event1',props);,绑定的事件在组件销毁时记得删除解绑。Publisher 和 Observer 互不认识,需要中间媒介 Event Channel。

和观察者模式的区别:对比

# 装饰器模式

Decorator:装饰类或者方法,不会修改原有的功能,只是增加一些新功能(AOP 面向切面编程)。

# 面试题

# 2022-04-27

万向区块链

# 关于堆和栈、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的理解

  1. 数据结构的堆和栈(都是逻辑结构)
    1. 堆:先进先出的,可以被看成是一棵树,如:堆排序。
    2. 栈:后进先出的、自顶向下。
  2. 内存分布上的堆和栈
    1. 栈:局部变量的内存,函数结束后内存自动被释放,栈内存分配运算内置于处理器的指令集中,它的运行效率一般很高,但是分配的内存容量有限。
    2. 静态存储区:全局变量、static 变量;它是由编译器自动分配和释放的,即内存在程序编译的时候就已经分配好,这块内存在程序的整个运行期间都存在,直到整个程序运行结束时才被释放。
    3. 动态储存区:堆和栈
  3. 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
    1. 栈使用的是一级缓存, 他们通常都是被调用时处于存储空间中,调用完毕立即释放。栈的效率比堆的高。
    2. 堆则是存放在二级缓存中,生命周期由虚拟机的垃圾回收算法来决定(并不是一旦成为孤儿对象就能被回收)。所以调用这些对象的速度要相对来得低一些。
  4. 为什么需要缓存?
    1. cpu 运行速率很快,但内存的速度很慢,所以就需要缓存,缓存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越往下优先级越低,成本越低,容量越大。
    2. 栈(操作系统):由操作系统自动分配释放 ,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
    3. 堆(操作系统): 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 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 OS 回收,分配方式倒是类似于链表。
  5. CPU 读写速率:
    1. 寄存器>一级缓存>二级缓存

# Vue 和 React 的区别

# Vue 和 React 的生命周期

# React
  1. 挂载阶段:

当组件实例被创建并插入 DOM 中时,其生命周期调用顺序如下:

  • constructor()
  • static getDerivedStateFromProps()
  • render()
  • componentDidMount()
  1. 更新阶段:

当组件中的 props 或者 state 发生变化时就会触发更新。组件更新的生命周期调用顺序如下:

  • static getDerivedStateFromProps()
  • shouldComponentUpdate()
  • render()
  • getSnapshotBeforeUpdate()
  • componentDidUpdate()
  1. 卸载:
  • componentWillUnmount()
  1. 废弃的钩子:
  • componentWillMount
  • componentWillReceiveProps
  • componentWillUpdate

# Vue 和 React 渲染组件的方式有何区别

# 哪个 React 生命周期可以跳过子组件渲染

# React 类组件中的 setState 和函数组件中 setState 的区别

# forEach 和 map 的区别

# Proxy 概念

# Reflect 概念

# Symbol 概念

# 防抖、节流 概念

# 重绘与重排

回流是指浏览器需要重新计算样式、布局定位、分层和绘制,回流又被叫重排;触发回流的操作:

  • 添加或删除可见的 DOM 元素
  • 元素的位置发生变化
  • 元素的尺寸发生变化
  • 浏览器的窗口尺寸变化
  • 修改字体会引起重排

重绘是只重新像素绘制,当元素样式的改变不影响布局时触发。

回流=计算样式+布局+分层+绘制;重绘=绘制。故回流对性能的影响更大。

# JS 中 new 一个对象的过程

  • 使用 Object.create
  1. 以构造函数 Parent 的 prototype 属性为原型,创建一个新的空对象 obj:const obj = Object.create(Parent.prototype);
  2. 将 obj 作为 this,并传入参数,执行构造函数:Parent.apply(obj, args);
  3. 返回 obj(如果构造器没有手动返回对象,则返回第一步的对象):return obj;
function MockNew(Parent, ...args) {
  const obj = Object.create(Parent.prototype);
  const result = Parent.apply(obj, args);
  return typeof result === "object" ? result : obj;
}
1
2
3
4
5
  • 不使用 Object.create
  1. 创建一个空对象 obj:const obj = {};
  2. 让 obj 继承构造函数的的原型 prototype,即将构造函数的作用域赋给新对象(因此 this 就指向了这个新对象):obj.proto = Parent.prototype;
  3. 将 obj 作为 this,并传入参数,执行构造函数:Parent.apply(obj, args);
  4. 返回 obj(如果构造器没有手动返回对象,则返回第一步的对象):return obj;
function MockNew(Parent, ...args) {
  const obj = {};
  obj.proto = Parent.prototype;
  const result = Parent.apply(obj, args);
  return typeof result === "object" ? result : obj;
}
1
2
3
4
5
6
  • {}创建空对象,原型__proto__指向 Object.prototype
  • Object.create创建空对象,原型__proto__指向传入的参数(构造函数或者 null)

# 宏任务与微任务

JS 引擎是单线程的,一个时间点下 JS 引擎只能做一件事。而事件循环 Event Loop 是 JS 的执行机制。

JS 做的任务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所谓 "异步",简单说就是一个任务不是连续完成的,先执行第一段,等做好了准备,再回过头执行第二段,第二段也被叫做回调;同步则是连贯完成的。

在等待异步任务准备的同时,JS 引擎去执行其他同步任务,等到异步任务准备好了,再去执行回调。这种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完成相同的任务,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这种方式也被叫做非阻塞式。

而实现这个“通知”的,正是事件循环,把异步任务的回调部分交给事件循环,等时机合适交还给 JS 线程执行。事件循环并不是 JavaScript 首创的,它是计算机的一种运行机制。

事件循环是由一个队列组成的,异步任务的回调遵循先进先出,在 JS 引擎空闲时会一轮一轮地被取出,所以被叫做循环。

微任务和宏任务皆为异步任务,它们都属于一个队列,主要区别在于他们的执行顺序,Event Loop 的走向和取值。

事件循环由宏任务和在执行宏任务期间产生的所有微任务组成。完成当下的宏任务后,会立刻执行所有在此期间入队的微任务。

这种设计是为了给紧急任务一个插队的机会,否则新入队的任务永远被放在队尾。区分了微任务和宏任务后,本轮循环中的微任务实际上就是在插队,这样微任务中所做的状态修改,在下一轮事件循环中也能得到同步。

async 函数在 await 之前的代码都是同步执行的,可以理解为 await 之前的代码属于 new Promise 时传入的代码,await 之后的所有代码都是在 Promise.then 中的回调。

# setState 是宏任务还是微任务

  1. setState 本质是同步执行,state 都是同步更新,只不过让 React 做成了异步的样子。比如在 setTimeout 中时,就是同步,比如在 Promise.then 开始之前,state 已经计算完了。
  2. 因为要考虑性能优化,多次修改 state,只进行一次 DOM 渲染。
  3. 日常说的异步是不严谨的,但沟通成本低。
  4. 所以,既不是宏任务也不是微任务,因为它是同步的。

# 闭包的优缺点

  1. 闭包是指有权访问另一个函数作用域中变量的函数。创建闭包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一个函数内部创建并返回另一个函数。当函数能够记住并访问所在的词法作用域时,就产生了闭包。
  2. 闭包通常用来创建内部/私有变量,使得 这些变量不能被外部随意修改,同时又可以通过指定的接口来操作。
  3. 闭包也会用来延长变量的生命周期。
  4. 闭包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它可以访问函数内部的变量,还可以让这些变量的值始终保持在内存中,不会在函数调用后被垃圾回收机制清除。
  5. 优点:
    1. 包含函数内变量的安全,实现封装,防止变量流入其他环境发生命名冲突,造成环境污染。
    2. 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在内存中维护变量并缓存,提高执行效率。
    3. 即可以用来传递、缓存变量,使用合理,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代码执行效率。
  6. 缺点:
    1. 函数拥有的外部变量的引用,在函数返回时,该变量仍处于活跃状态。
    2. 闭包作为一个函数返回时,其执行上下文不会被销毁,仍处于执行上下文中。
    3. 即消耗内存,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内存泄漏,性能下降。
  7. 常见使用:节流防抖、IIFE(自执行函数)、柯里化实现

# commonJs 中的 require 与 ES6 中的 import 的区别

# export 与 import 的区别

# CSS 加载是否阻塞 DOM 渲染

# 别人面试

昨天晚上面试题:

  1. webpack 编译过程
  2. webpack 热更新
  3. 从浏览器地址栏输入 url 到用户看到界面发生了什么
  4. http 的请求报文跟响应报文都有什么
  5. 说下 http 的缓存(强缓存,协商缓存)
  6. http 的短连接和长连接
  7. websocket 和长连接的区别
  8. 同域名下两个浏览器窗口的 数据共享
  9. 不同域名下两个浏览器窗口的 数据共享(主要是跟 iframe 的数据共享 )
  10. css 动画. 栅格布局,自适应布局
  11. call,apply,bind 的区别
  12. 闭包
  13. 柯里化函数
  14. 防抖,节流
  15. vue 父子通信的方式
  16. diff 原理
  17. vue 路由的实现,从地址改变到渲染组件发生了什么
  18. vue 的响应式原理
  19. vue 的生命周期,父子生命周期的顺序
  20. nextTick 的实现原理
  21. React.PureComponent 与 Component 的区别
    1. PureComponent 会默认实现在 shouldComponentUpdate 中对 props 的第一层属性做浅比较,然后决定是否更新,相当于做了个性能小优化。不能在 PureComponent 中使用 shouldComponentUpdate。类似 React.memo()
  22. 如何统一监听 Vue 组件报错
    1. window.onerror:全局监听所有 js 错误,可以捕捉 Vue 监听不到的错误;但它是 js 级别的,识别不了 Vue 组件信息;监听不到 try/catch,可以监听异步报错;
    2. window.addEventListener('error', function(){}):同上。参数略有不同。捕获的异常如何上报?常用的发送形式主要有两种: 通过 ajax 发送数据(xhr、jquery...) 或动态创建 img 标签的形式;
    3. errorCaptured:(errmsg,vm,info)={}:在组件中配置(使用类似钩子函数);监听所有下级组件的错误;返回 false 会阻止向上传播;无法监听异步报错;
    4. errorHandler:(errmsg,vm,info)={}:在 main.js 中配置(使用类似钩子函数)app.config.errorHandler=()=>{};Vue 全局错误监听,所有错误都会汇总到这里;但 errorCaptured 返回 false,不会传播到这里;会干掉 window.onerror;无法监听异步报错;
  23. 如何统一监听 React 组件报错
    1. 编写 ErrorBoundary 组件:利用static getDerivedStateFromError钩子监听所有下级组件的错误,可降级展示 UI;只监听组件渲染时报错,不监听 DOM 事件、异步错误;降级展示只在 production 环境生效,dev 会直接抛出错误。
    2. 从上可知 ErrorBoundary 不会监听 DOM 事件报错和异步错误,所以可以用 try-catch,也可用 window.onerror;
    3. Promise 未处理的 catch 需要监听 onunhandledrejection:onerror 事件无法捕获到网络异常的错误(资源加载失败、图片显示异常等),例如 img 标签下图片 url 404 网络请求异常的时候,onerror 无法捕获到异常,此时需要监听unhandledrejection
    4. JS 报错统计(埋点、上报、统计)用 sentry;sentry 是一个基于 Django 构建的现代化的实时事件日志监控、记录和聚合平台,主要用于快速的发现故障。sentry 支持自动收集和手动收集两种错误收集方法。我们能成功监控到 vue 中的错误、异常,但是还不能捕捉到异步操作、接口请求中的错误,比如接口返回 404、500 等信息,此时我们可以通过Sentry.caputureException()进行主动上报。
  24. 鉴权
  25. hmr 热更新原理
  26. mixin,vue router 的原理
  27. vue 双向绑定原理
  28. es6 的新特性

# 一个页面打开比较慢,怎么处理?

  1. 通过 Chrome 的 performance 面板或者 Lighthouse 等工具分析页面性能,通过查看 FP(首次渲染)、FCP(首次内容渲染)、DOMContentLoaded(DCL)、Largest Contentfull Paint 最大内容渲染(LCP)、Load(L)等性能指标,结合资源的加载情况,来判断是哪个过程有问题:加载过程慢还是渲染过程慢?
  2. 对于加载过程慢:说明是网络问题比较严重。
    1. 优化服务端硬件配置,静态资源上 cdn 或者是压缩图片、使用 base64 等减少请求数,服务端开启 gzip 等;
    2. 路由懒加载,大组件异步加载,减少主包的体积;
    3. 优化 http 缓存策略,强缓存、协商缓存,对于静态资源可以开启强缓存。
  3. 对于渲染过程慢:可能是接口数据返回的慢,也可能是代码写的有问题。
    1. 优化服务端接口,提高响应速度;
    2. 分析前端代码逻辑,优化 Vue/React 组件代码,比如减少重排重绘;
    3. 服务端渲染 SSR;
  4. 优化体验:骨架屏,加载动画、进度条。
  5. 持续跟进:
    1. 性能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像 bug 一次性解决;
    2. 持续跟进统计结果,再逐步分析性能瓶颈,持续优化;
    3. 可以使用第三方统计服务,如阿里云 ARMS,百度统计等;

# 数组和链表

# 区别

比较项 数组 链表
逻辑结构 (1)数组在内存中连续; (2)使用数组之前,必须事先固定数组长度,不支持动态改变数组大小;(3) 数组元素增加时,有可能会数组越界;(4) 数组元素减少时,会造成内存浪费;(5)数组增删时需要移动其它元素 (1)链表采用动态内存分配的方式,在内存中不连续 (2)支持动态增加或者删除元素 (3)需要时可以使用 malloc 或者 new 来申请内存,不用时使用 free 或者 delete 来释放内存
内存结构 数组从栈上分配内存,使用方便,但是自由度小 链表从堆上分配内存,自由度大,但是要注意内存泄漏
访问效率 数组在内存中顺序存储,可通过下标访问,访问效率高 链表访问效率低,如果想要访问某个元素,需要从头遍历
越界问题 数组的大小是固定的,所以存在访问越界的风险 只要可以申请得到链表空间,链表就无越界风险

# 使用场景

比较项 数组 链表
空间 数组的存储空间是栈上分配的,存储密度大,当要求存储的大小变化不大时,且可以事先确定大小,宜采用数组存储数据 链表的存储空间是堆上动态申请的,当要求存储的长度变化较大时,且事先无法估量数据规模,宜采用链表存储
时间 数组访问效率高。当线性表的操作主要是进行查找,很少插入和删除时,宜采用数组结构 链表插入、删除效率高,当线性表要求频繁插入和删除时,宜采用链表结构

# 操作系统中进程间通信

进程(Process)是计算机中的程序关于某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活动,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基本单位,是操作系统结构的基础。第一,进程是一个实体。每一个进程都有它自己的地址空间;第二,进程是一个“执行中的程序”。

  1. 无名管道(pipe)
  • 无名管道是一种半双工的通信方式,数据只能单向流动,而且只能在具有亲缘关系的进程间使用。进程的亲缘关系通常是指父子进程关系。
    • 速度慢,容量有限,只有父子进程能通讯
  1. 有名管道 (namedpipe)
  • 有名管道也是半双工的通信方式,但是它允许无亲缘关系进程间的通信。
  1. 信号量(semaphore)
  • 信号量是一个计数器,可以用来控制多个进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它常作为一种锁机制,防止某进程正在访问共享资源时,其他进程也访问该资源。因此,主要作为进程间以及同一进程内不同线程之间的同步手段。
    • 不能传递复杂消息,只能用来同步
  1. 消息队列(messagequeue)
  • 消息队列是由消息的链表,存放在内核中并由消息队列标识符标识。消息队列克服了信号传递信息少、管道只能承载无格式字节流以及缓冲区大小受限等缺点。
    • 容量受到系统限制,且要注意第一次读的时候,要考虑上一次没有读完数据的问题 ;信号传递信息较管道多。
  1. 信号 (signal)
  • 信号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通信方式,用于通知接收进程某个事件已经发生。
  1. 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
  • 共享内存就是映射一段能被其他进程所访问的内存,这段共享内存由一个进程创建,但多个进程都可以访问。共享内存是最快的 IPC 方式,它是针对其他进程间通信方式运行效率低而专门设计的。它往往与其他通信机制,如信号量,配合使用,来实现进程间的同步和通信。
    • 能够很容易控制容量,速度快,但要保持同步,比如一个进程在写的时候,另一个进程要注意读写的问题,相当于线程中的线程安全,当然,共享内存区同样可以用作线程间通讯,不过没这个必要,线程间本来就已经共享了同一进程内的一块内存。
  1. 套接字(socket)
  • 套接口也是一种进程间通信机制,与其他通信机制不同的是,它可用于不同设备及其间的进程通信。

# 线程间的通信方式

线程是进程的一个实体,是 CPU 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它是比进程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线程自己基本上不拥有系统资源,只拥有一点在运行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如程序计数器,一组寄存器和栈),但是它可与同属一个进程的其他的线程共享进程所拥有的全部资源。线程间通信主要通过共享内存,上下文切换很快,资源开销较少,但相比进程不够稳定容易丢失数据。

  1. 锁机制:包括互斥锁、条件变量、读写锁
  • 互斥锁提供了以排他方式防止数据结构被并发修改的方法。
  • 读写锁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读共享数据,而对写操作是互斥的。
  • 条件变量可以以原子的方式阻塞进程,直到某个特定条件为真为止。对条件的测试是在互斥锁的保护下进行的。条件变量始终与互斥锁一起使用。
  1. 信号量机制(Semaphore)
  • 包括无名线程信号量和命名线程信号量。
  1. 信号机制(Signal)
  • 类似进程间的信号处理。线程间的通信目的主要是用于线程同步,所以线程没有像进程通信中的用于数据交换的通信机制。

# input 如何处理中文输入防抖

使用文本合成系统,当用户使用拼音输入法开始输入汉字时,这个事件 compositionstart 就会被触发,输入结束后触发 compositionend 事件。

input_dom.addEventListener("compositionstart", onCompositionStart);
input_dom.addEventListener("compositionend", onCompositionEnd);
1
2

# 前端性能优化

前端网站性能优化

  • 减少 http 请求数量,浏览器一个域名单次同时发出的请求数量是有限的,每个 http 请求都会经历 tcp 三次握手四次挥手等阶段;css sprites 雪碧图,多张图片合成一张图片,减少 http 请求数,也减少总体积;合并 css、js 文件;路由懒加载 lazyload;
  • 控制资源文件加载优先级,css 放在 html 头部,js 放在底部或 body 后面;设置 importance 属性;async、defer 关键字异步加载;
  • 静态资源上 cdn,尽量外链 css 和 js,保持代码整洁,利于维护;
  • 利用缓存,浏览器缓存;移动端 app 上的 http 缓存只在当前这次 app 存活期间遵循 http 缓存策略,当你的 app 杀死退出后,缓存就会失效。
  • 减少重排重绘:基本原理:重排是 DOM 的变化影响到了元素的几何属性(宽和高),浏览器会重新计算元素的几何属性,会使渲染树中受到影响的部分失效,浏览器会验证 DOM 树上的所有其它结点的 visibility 属性,这也是 Reflow 低效的原因。如果 Reflow 的过于频繁,CPU 使用率就会急剧上升。减少 Reflow,如果需要在 DOM 操作时添加样式,尽量使用 增加 class 属性,而不是通过 style 操作样式。
  • 减少 dom 操作
  • 图标使用 iconfont 替换
  • 不使用 css 表达式,会影响效率
  • 使用 cdn 网络缓存,加快用户访问速度,减轻源服务器压力,http 缓存只建议加在 cdn 上,应用服务器上不要加缓存,带 hash 的可以加。
  • 启用 gzip 压缩
  • 伪静态设置
  • 合理利用路由懒加载
  • 组件库按需加载,使用 es 版本,方便 tree-shaking
  • 延迟加载第三方包
  • 对资源做 prefetch、preload 预加载;preload 提前加载当前页面需要用到的资源(不执行),prefetch 提前加载下个页面要用到的资源(不执行)。
  • 使用多个图片系统域名,使用多个图片系统域名扩大图片的加载请求数量。
  • 对域名做 dns 预解析:<link rel="dns-prefetch" href="//img10.xx.com">,在移动端上有一定效果,因为移动端的 dns 解析比较差。将会用到的域名直接加到 html 的 header 中即可,不需要通过 webpack 去生成。
  • 升级 webpack 版本
  • 小包替大包,手写替小包,如 dayjs 替换 momentjs

性能优化手段总结:

  1. 减少首屏资源大小
    1. 资源混淆压缩
    2. 资源加上 gzip
    3. 压缩图片/使用合适的图片类型/大小
    4. 图片懒加载
    5. 合理利用路由懒加载
    6. 组件库按需加载
    7. 延迟加载第三方包
    8. 升级 webpack 版本
    9. 小包替打包,手写替小包
  2. 减少网络消耗/合理利用网络请求
    1. 资源合并
    2. 图片做雪碧图/iconfont/base64
    3. http 缓存/cdn 缓存
    4. 资源放 CDN
    5. 对资源做 preload 和 prefetch
    6. 使用多个图片系统域名
    7. 对域名做 dns 预解析
  3. 优化渲染
    1. css、js 资源位置
    2. 避免重绘重排/减少 dom 结构复杂度
  4. 其他关联系统方面
    1. 长耗时任务,分析耗时长的接口,后端优化
    2. web-vitals库和 performance 进行结合,分析 LCP:主要内容出现的时间,越短越好;FID:输入延迟的时间,低于 100ms 越好;CLS:页面变化的积累量,低于 0.1 越好
  • 使用子域名加载资源
  • 使用较近的 CDN 或 dns 预解析
  • 使用高性能传输方式或方法,http2,quic,gzip...
  • 减少 http 请求的数量,合并公共资源、使用雪碧图、合并代码块、按需加载资源
  • 减少传输总量或加快传输速度
  • 优化图片的加载展示策略,根据网络状况加载图片、图片格式优化、图片展示位置优化
  • 减少 cookie 体积
  • 使用更有效的缓存策略,keep-alive,expiration,max-age...
  • 使用良好的页面布局
  • 合理安排路由策略
  • 减少反复操作 dom
  • 减少重绘和重排
  • 异步加载资源
  • 公用 css 类
  • 使用 GPU 渲染初始动画和图层的合成
  • 高效的 js 代码
  • 使用防抖和节流对 UI 进行优化
  • 使用 web worker 加载资源
  • 减少 301 302
  • 试试缓存数据的方法 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indexedDB
  • 无阻塞加载 js,减少并发下载或请求
  • 减少插件中的多语言版本内容
  • 减少布局上的颠簸,减少对临近元素的影响
  • 减少同时的动画
  • 制定弱网精简策略
  • 针对设备制定精简策略
  • 减少页面图层
  • js、css 命名尽量简短
  • 减少 js 全局查找
  • 减少循环和循环嵌套以减少 js 执行时间
  • 减少事件绑定
  • 组件提取、样式提取、函数提取
  • 按照页面变更频率安排资源
  • 减少 iframe
  • 注意页面大小,特别是 canvas 的大小和占用内存

# this 指向

fn() < obj.fn() < fn.call(obj) < new fn()四条规则的优先级是递增的:

首先,new 调用的优先级最高,只要有 new 关键字,this 就指向实例本身;接下来如果没有 new 关键字,有 call、apply、bind 函数,那么 this 就指向第一个参数;然后如果没有 new、call、apply、bind,只有 obj.foo()这种点调用方式,this 指向点前面的对象;最后是光杆司令 foo() 这种调用方式,this 指向 window(严格模式下是 undefined)。

es6 中新增了箭头函数,而箭头函数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自己的 this、arguments、super、new.target,并且箭头函数没有原型对象 prototype 不能用作构造函数(new 一个箭头函数会报错)。因为没有自己的 this,所以箭头函数中的 this 其实指的是包含函数中的 this。无论是点调用,还是 call 调用,都无法改变箭头函数中的 this。

# 接口防刷

  1. 网关控制流量洪峰,对在一个时间段内出现流量异常,可以拒绝请求
  2. 源 ip 请求个数限制。对请求来源的 ip 请求个数做限制
  3. http 请求头信息校验;(例如 host,User-Agent,Referer)
  4. 对用户唯一身份 uid 进行限制和校验。例如基本的长度,组合方式,甚至有效性进行判断。或者 uid 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5. 前后端协议采用二进制方式进行交互或者协议采用签名机制
  6. 人机验证,验证码,短信验证码,滑动图片形式,12306 形式
  7. 网络服务商流量清洗(参考 DDoS)

# 路由拦截

# 提高 webpack 打包速度

  1. 在尽可能少的模块上应用 loader
  2. Plugin 尽可能精简并可靠
  3. resolve 参数的合理配置
  4. 使用 DllPlugin 提高打包速度
    • 第三方模块单独打包,生成打包结果
    • 使用 library 暴露为全局变量
    • 借助 dll 插件来生成 manifest 映射文件,从 dll 文件夹里面拿到打包后的模块(借助 dllReference 插件)就不用重复打包了
    • 中间进行了很多分析的过程,最后决定要不要再去分析 node_modules 内容
  5. 去除冗余引用
  6. 多进程打包:利用 node 的多进程,利用多个 cpu 进行项目打包(thread-loader,parallel-webpack,happypack)
  7. 合理使用 SourceMap
  8. 结合 stats.json 文件分析打包结果;分析 bundle 包,打包后的 bundle 文件生成一个分析文件:"analyse": "webpack --config ./webpack.config.js --profile --json>states.json"
  9. webpack-analyzer
  10. 开发环境无用插件需要剔除

# 相关 webpack 插件和 loader 等

四步:分析打包速度,分析打包体积,优化打包速度,优化打包体积。

  1. 进行优化的第一步需要知道我们的构建到底慢在那里。通过 speed-measure-webpack-plugin 测量你的 webpack 构建期间各个阶段花费的时间。使用插件的 wrap()方法将 webpack 配置 module.exports 包起来,打包完成后控制台会输出各个 loader 的打包耗时,可根据耗时进一步优化打包速度;
  2. 体积分析:1.依赖的第三方模块文件大小;2.业务里面的组件代码大小。安装插件webpack-bundle-analyzer,打包后可以很清晰直观的看出各个模块的体积占比。
  3. 代码分割:CommonsChunkPlugin;
  4. 使用 HashedModuleIdsPlugin 来保持模块引用的 module_id 不变;
  5. hard-source-webpack-plugin该插件的作用是为打包后的模块提供缓存,且缓存到本地硬盘上。默认的缓存路径是:node_modules/.cache/hard-source
  6. 使用高版本的 webpack 和 node.js,优化一下代码语法:
    • for of 替代 forEach
    • Map和Set 替代Object
    • includes 替代 indexOf()
    • 默认使用更快的md4 hash算法 替代 md5算法,md4较md5速度更快
    • webpack AST 可以直接从loader传递给AST,从而减少解析时间
    • 使用字符串方法替代正则表达式
  7. 多进程/多实例构建(资源并行解析):在 webpack 构建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 Loader 对 js,css,图片,字体等文件做转换操作,并且转换的文件数据量也是非常大的,且这些转换操作不能并发处理文件,而是需要一个个文件进行处理,我们需要的是将这部分任务分解到多个子进程中去并行处理,子进程处理完成后把结果发送到主进程中,从而减少总的构建时间。
    • thread-loader(官方推出)
    • parallel-webpack
    • HappyPack
  8. 多进程/多实例进行代码压缩(并行压缩):在代码构建完成之后输出之前有个代码压缩阶段,这个阶段也可以进行并行压缩来达到优化构建速度的目的。
    • webpack-parallel-uglify-plugin
    • uglifyjs-webpack-plugin
    • terser-webpack-plugin(webpack4.0 推荐使用,支持压缩 es6 代码)
  9. 通过分包提升打包速度:可以使用html-webpack-externals-plugin分离基础包,分离之后以 CDN 的方式引入所需要的资源文件,缺点就是一个基础库必须指定一个 CDN,实际项目开发中可能会引用到多个基础库,还有一些业务包,这样会打出很多个 script 标签。
  10. 进一步分包,采用预编译资源模块:采用 webpack 官方内置的插件DLLPlugin进行分包,DLLPlugin可以将项目中涉及到的例如 react、react-router 等组件和框架库打包成一个文件,同时生成manifest.json文件。manifest.json是对分离出来的包进行一个描述,实际项目就可以引用manifest.json,引用之后就会关联 DLLPlugin 分离出来的包,这个文件是用来让  DLLReferencePlugin  映射到相关的依赖上去。
  11. 通过缓存提升二次打包速度:
    • babel-loader开启缓存:cacheDirectory=true
    • terser-webpack-plugin 开启缓存:new TerserPlugin({cache: true,})
    • 使用cache-loader或者 hard-source-webpack-plugin
  12. 打包体积优化
    1. 图片压缩:使用 Node 库的 imagemin,配置image-webpack-loader对图片优化,改插件构建时会识别图片资源,对图片资源进行优化,借助 pngquant(一款 PNG 的压缩器)压缩图片
    2. 擦除无用到的 css:插件purgecss-webpack-plugin
    3. 动态 Polyfill:由于 Polyfill 是非必须的,对一些不支持 es6 新语法的浏览器才需要加载 polyfill,为了百分之 3.几的用户让所有用户去加载 Polyfill 是很没有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 polyfill-service,只给用户返回需要的 polyfill。每次用户打开一个页面,浏览器端会请求 polyfill-service,polyfill-service 会识别用户 User Agent,下发不同的 polyfill。如何使用动态 Polyfill service,通过官方 (opens new window)提供的服务,自建 polyfill 服务。

# ES6 继承

参考「ES5/ES6 的继承除了写法以外还有什么区别」

# 路由跳转

history.replaceState();

# 作用域链

参考「V8」

# keep-alive 使用

  1. keep-alive 是 Vue 内置的一个组件,可以使被包含的组件保留状态,避免重新渲染
  2. 一般结合路由和动态组件一起使用,用于缓存组件;
  3. 提供 include 和 exclude 属性,两者都支持字符串或正则表达式, include 表示只有名称匹配的组件会被缓存,exclude 表示任何名称匹配的组件都不会被缓存 ,其中 exclude 的优先级比 include 高;
  4. 对应两个钩子函数 activated 和 deactivated ,当组件被激活时,触发钩子函数 activated,当组件被移除时,触发钩子函数 deactivated。

# keep-alive 原理

Vue 的渲染是从 render 阶段开始的,但 keep-alive 的渲染是在 patch 阶段,这是构建组件树(虚拟 DOM 树),并将 VNode 转换成真正 DOM 节点的过程。

  • 原理:源码就类似于一个 SFC 的 script 部分
  1. 在 created 生命周期时,初始化了 cache 缓存对象和 keys 对象,cache 用于缓存虚拟 dom,keys 主要用于保存 VNode 对应的键集合
  2. 在 destroyed 生命周期时,删除缓存 VNode 还要对应执行组件实例的 destory 钩子函数。
  3. 在 mounted 这个钩子中对 include 和 exclude 参数进行监听,然后实时地更新(删除)this.cache 对象数据。pruneCache 函数的核心也是去调用 pruneCacheEntry。

所以 keep-alive 的原理可以分成以下几步:

  1. 获取 keep-alive 包裹着的第一个子组件对象及其组件名;
  2. 根据设定的 include/exclude(如果有)进行条件匹配,决定是否缓存。不匹配,直接返回组件实例;
  3. 根据组件 ID 和 tag 生成缓存 Key,并在缓存对象中查找是否已缓存过该组件实例。如果存在,直接取出缓存值并更新该 key 在 this.keys 中的位置(更新 key 的位置是实现 LRU 置换策略的关键);
  4. 如果不匹配,在 this.cache 对象中存储该组件实例并保存 key 值,之后检查缓存的实例 数量是否超过 max 的设置值,超过则根据 LRU 置换策略删除最近最久未使用的实例(即是下标为 0 的那个 key);
  5. 最后组件实例的 keepAlive 属性设置为 true,这个在渲染和执行被包裹组件的钩子函数会用到。
  • render 过程:
  1. 第一步:获取 keep-alive 包裹着的第一个子组件对象及其组件名;
  2. 第二步:根据设定的黑白名单(如果有)进行条件匹配,决定是否缓存。不匹配,直接返回组件实例(VNode),否则执行第三步;
  3. 第三步:根据组件 ID 和 tag 生成缓存 Key,并在缓存对象中查找是否已缓存过该组件实例。如果存在,直接取出缓存值并更新该 key 在 this.keys 中的位置(更新 key 的位置是实现 LRU 置换策略的关键),否则执行第四步;
  4. 第四步:在 this.cache 对象中存储该组件实例并保存 key 值,之后检查缓存的实例数量是否超过 max 的设置值,超过则根据 LRU 置换策略删除最近最久未使用的实例(即是下标为 0 的那个 key)。
  5. 第五步:最后并且很重要,将该组件实例的 keepAlive 属性值设置为 true。
  • 从 render 到 patch 的过程:
  1. Vue 在渲染的时候先调用原型上的_render 函数将组件对象转化为一个 VNode 实例;而_render 是通过调用 createElement 和 createEmptyVNode 两个函数进行转化;
  2. createElement 的转化过程会根据不同的情形选择 new VNode 或者调用 createComponent 函数做 VNode 实例化;
  3. 完成 VNode 实例化后,这时候 Vue 调用原型上的_update 函数把 VNode 渲染为真实 DOM,这个过程又是通过调用patch函数完成的(这就是 pacth 阶段了)
  • keep-alive 组件的渲染:

  • Q:用过 keep-alive 都知道,它不会生成真正的 DOM 节点,这是怎么做到的?

  • A:Vue 在初始化生命周期的时候,为组件实例建立父子关系会根据 abstract 属性决定是否忽略某个组件。在 keep-alive 中,设置了 abstract: true,那 Vue 就会跳过该组件实例。最后构建的组件树中就不会包含 keep-alive 组件,那么由组件树渲染成的 DOM 树自然也不会有 keep-alive 相关的节点了。

  • Q:keep-alive 包裹的组件是如何使用缓存的?

  • A:在 patch 阶段,会执行 createComponent 函数:

    1. 在首次加载被包裹组件时,由 keep-alive.js 中的 render 函数可知,vnode.componentInstance 的值是 undefined,keepAlive 的值是 true,因为 keep-alive 组件作为父组件,它的 render 函数会先于被包裹组件执行;那么就只执行到 i(vnode, false /_ hydrating _/),后面的逻辑不再执行;
    2. 再次访问被包裹组件时,vnode.componentInstance 的值就是已经缓存的组件实例,那么会执行 insert(parentElm, vnode.elm, refElm)逻辑,这样就直接把上一次的 DOM 插入到了父元素中。
  • Q:一般的组件,每一次加载都会有完整的生命周期,即生命周期里面对应的钩子函数都会被触发,为什么被 keep-alive 包裹的组件却不是呢?

  • A:被缓存的组件实例会为其设置 keepAlive = true,而在初始化组件钩子函数中:从 componentVNodeHooks()函数中可以看出,当 vnode.componentInstance 和 keepAlive 同时为 truly 值时,不再进入$mount 过程,那 mounted 之前的所有钩子函数(beforeCreate、created、mounted)都不再执行。

  • 在 patch 的阶段,最后会执行 invokeInsertHook 函数,而这个函数就是去调用组件实例(VNode)自身的 insert 钩子,在这个 insert 钩子里面,调用了 activateChildComponent 函数递归地去执行所有子组件的 activated 钩子函数。相反地,deactivated 钩子函数也是一样的原理,在组件实例(VNode)的 destroy 钩子函数中调用 deactivateChildComponent 函数。

# keep-alive 层级较深的时候怎么处理?

keep-alive 组件对第三级及以上级的路由页面缓存失效。 方案 1、直接将路由扁平化配置,都放在一级或二级路由中 方案 2、再一层缓存组件用来过渡,并将其 name 配置到 include 中

  1. 每一层的<router-view>/组件都包裹一层keep-alive就好了?
    • 菜单多层级嵌套底下的子组件是不会缓存下来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继续往下给下面的层级继续加上keep-alive
    • 同时在keep-alive的 include 中绑定一个数组 cachesViewList,数组里面必须把它父级的 name 都放进去。
  2. 把嵌套的<router-view>拍平,也就是在路由守卫router.afterEach中添加一个将无用的 layout 布局过消除的方法
    • 因为import()异步懒加载,第一次获取不到 element.components.default.name,所以不能再 beforeEach 做,不然第一次访问的界面不缓存第二次才会缓存
    • afterEach 就不一样了,这时候可以获取到 element.components.default.name

# 缓存后如何获取数据

  1. beforeRouteEnter:每次组件渲染的时候,都会执行 beforeRouteEnter
beforeRouteEnter(to, from, next){
    next(vm=>{
        console.log(vm)
        // 每次进入路由执行
        vm.getData()  // 获取数据
    })
},
1
2
3
4
5
6
7
  1. activated:在 keep-alive 缓存的组件被激活的时候,都会执行 actived 钩子
activated(){
   this.getData() // 获取数据
},
1
2
3

# 购物车提交订单数据怎么传

  1. 商品添加至购物车是不需要登录的,但是需要把 skuId 和数量传给后端,查询是否有库存,然后返回给前端,并把购物车信息存在 cookie (或者 sessionStorage) 里。
  2. 选择购物车内的商品购买,提交订单,这时候需要用户登录了。
  3. 用户登录后获取用户 cookie (或者 sessionStorage)内购物车信息,以及登录信息,更新数据库或 redis 中的购物车表(购物车表,一个 skuId 对应购物车一条记录)。
  4. 用户勾选购物车内商品,生成预览订单(重新获取商品的最新情况比如库存、商品价格等),具体金额由后端计算并返回给前端(前端计算的值仅供参考)。
  5. 提交并生成订单唤起支付组件或跳到支付页面,然后删除购物车已购买的商品,预减库存,同步更新 cookie (或者 sessionStorage)内购物车信息。

一般会先从购物车或者商品详情页到确认订单页面。根据确认订单页面的数据格式从购物车组织数据(通常最后是搞成一个 json 对象或者跟后端约定拼成字符串),然后存在 localstorage 里面(做的都是移动端),然后直接跳页面,去确认订单页面遍历渲染那个数据对象就好了。前端这些只是给用户看的,后台在付钱的时候还会再算一遍订单金额,再拆单的。所以就算用户改了支付信息,他还是要付那些钱的。

例:淘宝购物车 post 方法更新购物车的 payload:

{
  "_input_charset": "utf-8",
  "tk": "f88fe5116a335",
  "_tb_token_": "f88fe5116a335",
  "data": [
    {
      "shopId": "s_3910391259",
      "comboId": 0,
      "shopActId": 0,
      "cart": [
        {
          "quantity": 43,
          "cartId": "4117652227290",
          "skuId": "4811854276366",
          "itemId": "644712582517"
        }
      ],
      "operate": ["4117652227290"],
      "type": "update"
    }
  ],
  "shop_id": 0,
  "t": 1656004343910,
  "type": "update",
  "ct": "e5798e786c8a9627ee23ada7a462673c",
  "page": 1,
  "_thwlang": "zh_CN"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js 精度丢失

  1. 原因:在 JavaScript 中,现在主流的数值类型是 Number,而 Number 采用的是 IEEE754 规范中 64 位双精度浮点数编码:
  • 符号位 S:第 1 位是正负数符号位(sign),0 代表正数,1 代表负数
  • 指数位 E:中间的 11 位存储指数(exponent),用来表示次方数,可以为正负数。在双精度浮点数中,指数的固定偏移量为 1023
  • 尾数位 M:最后的 52 位是尾数(mantissa),超出的部分自动进一舍零
  1. 因为存储时有位数限制(64 位),并且某些十进制的浮点数在转换为二进制数时会出现无限循环,会造成二进制的舍入操作(0 舍 1 入),当再转换为十进制时就造成了计算误差。

  2. 理论上用有限的空间来存储无限的小数是不可能保证精确的,但我们可以处理一下得到我们期望的结果。

    • 保留需要的小数位数,toFixed(保留位数):不够精确,有时 5 不会进位;
    • 字符串模拟。
    • bignumber.js第三方库: 解决大数的问题。原理是把所有数字当作字符串,重新实现了计算逻辑,缺点是性能比原生差很多。
    • 0.10000000000000000555.toPrecision(16);// 原生 API,做精度运算,超过的精度会自动做凑整处理,返回字符串。使用 toPrecision 凑整并 parseFloat 转成数字后再显示
    • Math.jsBigDecimal.jsbig.jsDecimal.js(据说计算基金净值比较快)
    • 对于运算类操作,如 +-*/,就不能使用 toPrecision 了。正确的做法是把小数转成整数后再运算。以加法为例:
/**
 * 精确加法
 */
function add(num1, num2) {
  const num1Digits = (num1.toString().split(".")[1] || "").length;
  const num2Digits = (num2.toString().split(".")[1] || "").length;
  const baseNum = Math.pow(10, Math.max(num1Digits, num2Digits));
  return (num1 * baseNum + num2 * baseNum) / baseNum;
}
1
2
3
4
5
6
7
8
9

# jsbridge 通信失败怎么处理

# h5 怎么调用 native 的方法

# 页面多图片加载优化

# 移动端 h5 适配问题

# 二叉搜索树

# 白屏原因&优化

# 白屏时间计算

# Git hotfix

# npm i/npm start/npm run build 区别

# webpack 热加载 hmr 原理

Webpack HMR 特性的原理并不复杂,核心流程:

  1. 使用 webpack-dev-server (后面简称 WDS)托管静态资源,同时以 Runtime 方式注入 HMR 客户端代码
  2. 浏览器加载页面后,与 WDS 建立 WebSocket 连接
  3. Webpack 监听到文件变化后,增量构建发生变更的模块,并通过 WebSocket 发送 hash 事件
  4. 浏览器接收到 hash 事件后,请求 manifest 资源文件,确认增量变更范围
  5. 浏览器加载发生变更的增量模块
  6. Webpack 运行时触发变更模块的 module.hot.accept 回调,执行代码变更逻辑
  7. done

hmr hmr-process

Webpack 的 HMR 特性有两个重点,一是监听文件变化并通过 WebSocket 发送变更消息;二是需要客户端提供配合,通过 module.hot.accept 接口明确告知 Webpack 如何执行代码替换。

# vue diff 和 react diff

原理和区别

# vue 指令

# 扁平数据结构转 Tree

const arr = [
  { id: 1, name: "部门1", pid: 0 },
  { id: 2, name: "部门2", pid: 1 },
  { id: 3, name: "部门3", pid: 1 },
  { id: 4, name: "部门4", pid: 3 },
  { id: 5, name: "部门5", pid: 4 },
];
// 转为tree
[
  {
    id: 1,
    name: "部门1",
    pid: 0,
    children: [
      {
        id: 2,
        name: "部门2",
        pid: 1,
        children: [],
      },
      {
        id: 3,
        name: "部门3",
        pid: 1,
        children: [
          // 结果 ,,,
        ],
      },
    ],
  },
];

// 1
/**
 * 递归查找,获取children
 */
const getChildren = (data, result, pid) => {
  for (const item of data) {
    if (item.pid === pid) {
      const newItem = { ...item, children: [] };
      result.push(newItem);
      getChildren(data, newItem.children, item.id);
    }
  }
};

/**
 * 转换方法
 */
const arrayToTree = (data, pid) => {
  const result = [];
  getChildren(data, result, pid);
  return result;
};

// 2
function arrayToTree(items) {
  const result = []; // 存放结果集
  const itemMap = {}; //

  // 先转成map存储
  for (const item of items) {
    itemMap[item.id] = { ...item, children: [] };
  }

  for (const item of items) {
    const id = item.id;
    const pid = item.pid;
    const treeItem = itemMap[id];
    if (pid === 0) {
      result.push(treeItem);
    } else {
      if (!itemMap[pid]) {
        itemMap[pid] = {
          children: [],
        };
      }
      itemMap[pid].children.push(treeItem);
    }
  }
  return result;
}

// 3 性能最优
function arrayToTree(items, rootId) {
  const result = []; // 存放结果集
  const itemMap = {}; //
  for (const item of items) {
    const id = item.id;
    const pid = item.pid;

    if (!itemMap[id]) {
      itemMap[id] = {
        children: [],
      };
    }

    itemMap[id] = {
      ...item,
      children: itemMap[id]["children"],
    };

    const treeItem = itemMap[id];

    if (pid === rootId) {
      result.push(treeItem);
    } else {
      if (!itemMap[pid]) {
        itemMap[pid] = {
          children: [],
        };
      }
      itemMap[pid].children.push(treeItem);
    }
  }
  return result;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 JavaScript 中 (0, function)(param) 是什么?

  1. 逗号操作符: 对它的每个操数求值(从左到右),并返回最后一个操作数的值。
  2. eval 执行的代码环境上下文,通常是局部上下文。直接调用,使用本地作用域。间接调用,使用全局作用域。
function test() {
  var x = 2,
    y = 4;
  console.log(eval("x + y")); // 直接调用,使用本地作用域,结果是 6

  var geval = eval; // 等价于在全局作用域调用
  console.log(geval("x + y")); // 间接调用,使用全局作用域,throws ReferenceError 因为`x`未定义
}
1
2
3
4
5
6
7
8
  1. (0,eval) 属于间接调用,使用的是 全局作用域,this 指向的是全局上下文。
  2. 为什么不用 call / apply 指定全局上下文 window ? 是为预防 call / apply 被篡改后,导致程序运行异常。
  3. 为什么逗号操作符用 0 ? 其实,用其他数字或者字符串也是没问题的。至于为什么用 (0, function) ? 可以说是业界的默认规则。如果硬要说个为什么,可能是 0 在二进制的物理存储方式上,占用的空间较小。

# 并发请求

// 给定一个待请求的url数组,和允许同时发出的最大请求数,写一个函数fetch并发请求,要求最大并发数为maxNum,并且尽可能快的完成所有请求
const urls = [
  "https://jsonplaceholder.typicode.com/posts/1",
  "https://jsonplaceholder.typicode.com/posts/2",
  "https://jsonplaceholder.typicode.com/posts/3",
  "https://jsonplaceholder.typicode.com/posts/4",
  "https://jsonplaceholder.typicode.com/posts/5",
  "https://jsonplaceholder.typicode.com/posts/6",
  "https://jsonplaceholder.typicode.com/posts/7",
  "https://jsonplaceholder.typicode.com/posts/8",
  "https://jsonplaceholder.typicode.com/posts/9",
  "https://jsonplaceholder.typicode.com/posts/10",
];

function fetchUrls(urls, maxNum)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if (urls.length === 0) {
      resolve([]);
      return;
    }

    const results = new Array(urls.length);
    let count = 0;
    let index = 0;

    async function request() {
      if (index >= urls.length) {
        return;
      }

      const curIndex = index++;
      const url = urls[curIndex];

      try {
        const res = await fetch(url);
        results[curIndex] = await res.json(); // Assuming you want the JSON response
      } catch (e) {
        results[curIndex] = e;
      } finally {
        count++;
        if (count === urls.length) {
          resolve(results);
        } else {
          request(); // Start the next request
        }
      }
    }

    const times = Math.min(maxNum, urls.length);
    // 最开始先同时发出times个请求,然后每个请求结束后在finally中判断count也就是一共已经发出了多少个请求,如果还有请求没发出,那就继续调用request,否则就把results返回。
    for (let i = 0; i < times; i++) {
      request();
    }
  });
}

fetchUrls(urls, 3).then((results) => {
  console.log(result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 前端加载图片

# CSS 中的 background 属性来实现

利用 CSS 的 background 属性将图片预加载到屏幕外的背景上。只要这些图片的路径保持不变,当它们在 Web 页面的其他地方被调用时,浏览器就会在渲染过程中使用预加载(缓存)的图片。简单、高效,不需要任何 JavaScript。该方法虽然高效,但仍有改进余地。使用该法加载的图片会同页面的其他内容一起加载,增加了页面的整体加载时间。

# 使用 JavaScript 方式来实现

在 JS 中利用 Image 对象,为元素对象添加 src 属性,将对象缓存起来待后续使用。

//banner img 高清加载
function imgdownLoad(){
    var setImg = function(imgLgUrl) {
        if(imgLgUrl) {
            var imgObject = new Image();
            imgObject.src = imgLgUrl;
            if(imgObject.complete){ //发现缓存则加载缓存
                $img.attr("src", imgLgUrl);
                return ;
            }
            imgObject.onload = function(){ //图片加载完成后替换图片
                $img.attr("src", imgLgUrl);
            }
        }
    }
    $("img").each(function(){
        var $img = $(this);
        var imgLg = $img.attr("data-imglg"); //高清
        var imgMd = $img.attr("data-imgmd"); //中等
        var imgSm = $img.attr("data-imgsm"); //一般
        setImg(imgSm);
        setImg(imgMd);
        setImg(imgLg);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计算页面滚动位置进行预加载

先给图片设置统一的占位图,然后再根据页面滚动情况使用自定义属性data-src去加载图片。

<body>
  <div>
    <img class="lazy-load" data-src="https://fakeimg.pl/600x200" alt="images" />
    <img class="lazy-load" data-src="https://fakeimg.pl/700x200" alt="images" />
    <img class="lazy-load" data-src="https://fakeimg.pl/800x200" alt="images" />
    <img class="lazy-load" data-src="https://fakeimg.pl/900x200" alt="images" />
  </div>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email protected]/lodash.min.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let lazyImages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lazy-load")];
    let inAdvance = 300;
    function lazyLoad() {
      console.log("lazyLoading...");
      lazyImages?.forEach((image) => {
        if (image.offsetTop < window.innerHeight + window.pageYOffset + inAdvance) {
          image.src = image.dataset.src;
        }
      });
    }
    lazyLoad();
    window.addEventListener("scroll", _.throttle(lazyLoad, 50));
    window.addEventListener("resize", _.throttle(lazyLoad, 50));
  </script>
</body>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每次加载一张图片

通过 onload 事件判断 Img 标签加载完成。

const imgArrs = [
  "https://fakeimg.pl/100x200",
  "https://fakeimg.pl/200x200",
  "https://fakeimg.pl/300x200",
  "https://fakeimg.pl/400x200",
  "https://fakeimg.pl/500x200",
  "https://fakeimg.pl/600x200",
]; // 图片地址
const conten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ntent");
const loadImg = () => {
  if (!imgArrs.length) return;
  const img = new Image(); // 新建一个Image对象
  img.src = imgArrs[0];
  img.setAttribute("class", "img-item");
  img.onload = () => {
    // 监听onload事件
    // setTimeout(() => { // 使用setTimeout可以更清晰的看清实现效果
    content.appendChild(img);
    imgArrs.shift();
    loadImg();
    // }, 1000);
  };
  img.onerror = () => {
    // do something here
  };
};
loadIm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 img 标签加载时机

img 标签是什么时候发送图片资源请求的?

  1. HTML 文档渲染解析,如果解析到 img 标签的 src 时,浏览器就会立刻开启一个线程去请求图片资源。
  2. 动态创建 img 标签,设置 src 属性时,即使这个 img 标签没有添加到 dom 元素中,也会立即发送一个请求。
const img = new Image();
img.src = "https://fakeimg.pl/100x200";
1
2
  1. 创建了一个 div 元素,然后将存放 img 标签元素的变量添加到 div 元素内,而 div 元素此时并不在 dom 文档中,页面不会展示该 div 元素,那么浏览器会发送请求吗?-- 会!
  2. 通过设置 css 属性能否做到禁止发送图片请求资源?-- 不一定
    • 给 img 标签设置样式display: none或者visibility: hidden,隐藏 img 标签,无法做到禁止发送请求。
    • 将图片设置为元素的背景图片background-image,但此元素不存在,可以做到禁止发送请求。dom 文档中不存在 test 元素时,即使设置了背景图片,也不会发送请求,只有 test 元素存在时才会发送请求。
<style>
  .test {
    background-image: url("https://fakeimg.pl/300x200");
  }
</style>
<div id="container">
  <div class="test1">test background-image</div>
  <img src="https://fakeimg.pl/100x200" style="display: none" />
  <img src="https://fakeimg.pl/200x200" style="visibility: hidden" />
</div>
<script>
  const img = `<img src='https://fakeimg.pl/600x200'>`;
  const dom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dom.innerHTML = img;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dom);
</scrip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上次更新: 6/20/2024